3-17 大理使团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江山纵横!
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前,曹操对部属如此说:“以前袁绍有三十万兵,我想我怎么也要二十万兵才能打败他,后来袁绍有五十万兵,我想我怎么也要十五万兵才能打败他,现在,袁绍有七十万兵,我觉得我只要七万就能打败他……”
书中对此评价,都说袁绍用兵越用越多,曹操用兵越用越少,曹操惯用以少胜多……其实这种评价还是过于肤浅。虽然真实的官渡之战,双方参战人数没有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描写的那么夸张,曹军人数也确实比袁绍少,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战场上的人数就少于袁绍。因为受通讯条件的限制,古代战争,一场战斗中,一个将军能直接指挥得到的部队不过两三万,超过这个数字,就必须是多路出击,多个统帅按照战前约定各自为战,所以,当时曹操和袁绍虽然总兵力有差距,但是具体到每一场战斗,那就不一定有差距了,在局部战场上甚至可以反超袁绍的兵力,把局部战场的每一次胜利累积起来就是整个战役甚至战争的胜利。
这就是兵法中所说“兵不在多而在于精”的道理,精锐部队训练程度高,纪律性强,可以在战场上进行大范围机动作战而不至于发生混乱,这样的话,以略高于乌合之众的后勤补给,可以获得数倍、数十倍的等效兵力。因此,古代战争,不管双方投入几万还是几十万人,只要最精锐的前锋赢了,那就是摧古拉朽、横扫千军,输了,就是兵败如山倒,几十万人的部队,真正进行高强度交战的不过前锋的几千几万人,后面的几十万人都是在前锋获得胜利之后,巩固占领区用的。
赵维在樊城城下的一次反击,斩获阿里不哥的王旗,瞬间摧毁了这20多万蒙古军最精锐的力量,赵维率领的前锋每个人配3匹战马,一路换乘急行军,一天一夜就打到了南阳,那些还在路上来得及赶到襄阳的蒙古军根本不知道前线已经失利,面对突然之间出现的大宋具装骑兵,那和伸着脖子让人砍没区别。
……
“官家,大捷!前线大捷啊!”临安皇城内,宦官董宋臣握着枢密院的奏本一路跑到了慈元殿。赵昀正在谢道清的宫殿里和她说着闲话。
“哎哟,慢点,什么事让你都这么不顾仪态了?”赵昀看董宋臣的模样,随口责备道。
“奴才失仪,还请官家宽宥则个。”董宋臣连忙递上手里的奏本,“官家,太子殿下在襄阳前线打了一场大胜仗,不仅襄阳之危得解,殿下还准备追着蒙古人的屁股一路打到汴京城去啊!”
“这是真的?!”
“当然是真的,枢密院不仅收到了太子的战报,还有监军贾似道的佐证,一点都不掺假。”
谢道清不失时机地说道:“真不愧是陛下的儿子,太子的所作所为真有太祖一脉的雄风!”最近朝廷里有些怪话,主要都是说太子在襄阳打仗耗费颇多,中战区消耗了军器监近8成的火药和军械,却没什么实际建树,有人甚至议论太子身边有些奸佞,借战事的名头,鼓动年岁尚轻的太子拥兵自重,长此以往,或许对大宋江山不利。
很难说这些言论里面有多少是蒙古奸细散播的,就连谢氏家族之中,谢道清都感觉有人卖国求荣,就是不知道具体有谁。所以,作为太子的嫡母,这时候她必须坚决地为太子分辩几句:“官人,前些日子我内侄谢堂来临安的时候曾与我说起,如今民间都在传唱着歌颂太子的民谣。”
“哦?是什么民谣?”
“八月半,望月圆,偏有胡虏犯边关。汉水急,樊城坚,壮士一去不复还。声如雷,势如虹,三千克敌三十万。赵东宫,战神现,以一破百敌胆寒。寒光朔月铁甲军,追亡逐北黄河畔。”
这一段民谣,其实是忠义社黄蓁编出来,令手下四处传唱的,一来把襄阳会战最后的樊城反击战大获全胜宣传出去,提振士气,鼓舞民心,还能收服蒙古占领区的民心,二来给太子赵维歌功颂德,让他的声望大涨,黄蓁的表弟是赵维身边的第一谋士,父亲是赵维自己认的师父,忠义社又是赵维十分倚重的一支义军力量,可以说,他们夫妻俩已经完全和太子绑在了一起,太子的地位越稳固,实权越大,郭家自然就跟着受到器重,她是忠义社的一把手,忠义社十万义军,让任何统治者都无法小视的一支武装力量,终究需要得到朝廷的认同,大家才能没有后顾之忧,也不枉这些义军的一腔热血。
赵昀和谢道清说着说着,又说到三日前来到临安的大理国使团:“夫人,这大理国使团来访,你猜是为了什么?”
“大理如今正与蒙古鏖战,想来是要向我大宋求援?”
“求援不假,但是大理国还带来了一位公主,想要与我大宋结为姻亲,修秦晋之好。”
“公主?可段兴智膝下不曾听说有过女儿,这位公主是什么身世?”谢道清问。
“这位公主的身世要追溯到大理英宗段智廉那里。”赵昀说,“这段智廉和段智祥皆是功极帝段智兴之子,不过段智廉在位仅4年就死了,其膝下无子,唯有一女,所以皇位传于其弟,但是段智廉的女儿嫁给了同宗子弟,当然,她的丈夫和她已经出了五服了,是大理中宗段正淳的五氏孙,所以她的儿女也姓段。这次来临安的这位公主就是她的小女儿,虽然这公主还不到二八年纪,却和如今的大理皇帝段兴智同辈,所以受封为建昌长公主。”
“以这建昌公主的年纪,倒是和维儿相仿,大理国是何用意?这段兴智愿意向官人你低头认晚辈么?”
“大理使团此来,就是想让这建昌公主和咱们的太子结亲,想来维儿去年攻破南阳的事情大理也听闻了,对咱们的孩子颇为欣赏啊!”
“建昌公主……听说大理的建昌府3个月前就让蒙古军给攻下了?”
“不错,是这样。”
“那恐怕这长公主的名头也是使团出发之前现给的吧?大理如今丢城失地,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却拿一个已经实现的府郡临时加封,这段兴智可着实有些敷衍,这不是明摆着想赖着我们出兵救大理吗?”谢道清一脸鄙弃,“朝中众臣和官人你是什么意思呢?”
“唉!朝臣针对此事也是分歧很大,支持联姻的人认为,大理大宋如今是唇亡齿寒,面对共同的敌人,应该同仇敌忾,反对的人认为,如今我大宋已然竭尽全力地抗击蒙古,战线绵延数千里,耗费甚巨,实在无力顾及大理。两方争执不下,赵相也不在临安,我也拿不定主意,看来还是得找个机会把赵相给叫回来。现在没办法了,想问问我最贤惠的皇后是个什么看法?”
“后宫不宜干政,奴家对朝政的事不便过多插嘴。”谢道清说,“既然官人一时拿不定主意,那便不拿主意。”
“哦?此话怎讲?”
“太子才刚年满15,再过两年考虑成亲也不算晚,太子如今尚未婚配,建昌公主嫁过来,必然成为明媒正娶的正妻,若没有不可饶恕的罪过,以后可就是皇后,兹事体大,不可轻率决定。太子此时正在前线御敌,战事正到关键时刻,不可临阵易帅,他没那么快能回京,赵相、余枢密、太子三人如今同进同退,谁也不可妄动,朝廷里对外事宜最具权威的三人都不在,此等大事推后再议理所应当。至于大理使团那边,令礼部好生招待着就是,官人也可以对使团说,作为太子的嫡母,我还未见过建昌公主,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样一来二去,总可以拖一段时间,慢慢考虑与大理联姻的其中利弊。”
“嗯,这样也不错。”赵昀点点头,“对了,你知道黄尧这个人马?”
“黄尧……你是说之前冯晟带着维儿隐居的那个东胜岛的岛主?听说他是墨家的巨子,其它的就不清楚了。”
赵昀眉头紧锁:“是啊,而且这人现在实际掌控着江南工业集团,那是咱们儿子一手创立的商团,却交给他全权打理,由此可见太子对他特别信任,私下里还称他作老师,那是把他同赵葵一并看待了,可咱们对此人了解地太少了,万一他心有不轨,这以后也是大麻烦。”
“听说朝中有不少大臣与黄尧相识,赵相与他就是旧识,官人不妨向这些人打听打听?”
“能打听的都打听过了,可这些大臣又有多少真话呢?”
谢道清想了想,说:“既然如此,你何不找个时机当面相一相此人?一个人的品性,必然体现在言谈举止之中。”
“也对!”
过了几天,宫里就传出了一道令各级朝廷官员反响不一的消息:官家深夜在书房召见了墨家巨子黄尧!两人畅谈了一整夜,但由于官家把所有近侍赶出了门外,没有人知道官家和黄尧具体都谈了些什么内容。不过,从入内内侍省传出来的消息,黄尧走后,官家心情大好,所以,朝廷里就有人分析,官家与黄尧相谈甚欢,黄尧说不定要入官场了。有的人又认为,黄尧已年过半百,纵然粉墨登场,又能叱咤风云几个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