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军事家李鸿章(下)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李鸿章传:守困与突围!
★捻军的猖獗
★李鸿章以前平捻诸将的失误★曾国藩、李鸿章的平捻策略★东捻之役
★西捻之役
收复南京后,中国的战事减少了一半。尽管如此,捻军仍在作乱,中国并未获得彻底的安宁。捻军始于山东的无业游民,咸丰三年(1853)时,洪秀全占领了安庆、南京,安徽全省震动,捻军趁此机会,在宿州、亳州、寿州、蒙县等地造反,横行于安徽、山东、河南等省,四处烧杀抢掠,官军根本不能控制。那些被朝廷派去督军剿捻的将领总是被捻军打得落花流水,因此,捻军的气焰越来越嚣张。咸丰七年(1857)的冬天,捻军的骑兵甚至开始骚扰直隶省大名府一带,北京也因此戒严。
现将自捻军造反开始,到李鸿章奉命出征前,朝廷历次派遣的剿捻统帅的名单列如下表: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逃离北京,前去热河避难,捻军趁机进入山东境内,在济宁烧杀抢掠。德楞额率部与他们交战,被捻军打败。朝廷命令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领部队追击捻军。同治二年(1**3),太平军的几位将领陈得才、蓝成昌、赖文光等率领部队与捻军会合。捻**领张宗禹、任柱、牛落江、陈大喜等人率领着各自手下的几万名捻军,出没于河南、山东、安徽和湖北等州县,神出鬼没,如暴风骤雨般让人捉摸不透,官军疲于奔命。同治三年(1**4)九月,一部分捻军来到湖北境内,在襄阳、随州、京山、德安、应山、黄州、靳州等地大肆抢掠。舒保战死沙场,僧格林沁所率部队也多次溃不成军。僧格林沁这人,勇猛有余,却不学无术,军队缺乏纪律,每到一处无不**烧杀,与太平军、捻军并无二致,湖北的百姓对他很失望。
当时刚收复南京,太平军的残余势力有数万人并入了捻军的队伍,他们辗转于河南、山东等省,在城里抢劫。同治四年(1**5)春天,僧格林沁打定主意,率领轻骑兵,追杀捻**领,一天行军可达三百里。到曹州时,部下已心生怨气。四月二十五日,僧格林沁中了捻**领的计策,全军大败。僧格林沁拼死杀敌,最终从马上跌落而亡。朝廷深感震惊,对其进行哀悼,并立即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督办直隶、山东、河南等地的军务,并任命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负责为曾国藩提供粮草。
此前,官军对付捻军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追击,往往劳而无功,有时也围追堵截一下,却仅是权宜之计。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是坐等捻军的实力强大起来,才盲目进攻,因而屡屡受挫,战略部署上缺乏全局观念,也没有固定的战略战术,因此围剿捻军十余年,却毫无成效。曾国藩受命以来,开始制定大规模的包围战略,
以限制捻军的行动,就是说把敌军逼到一小块地盘上,集中精锐力量,一举歼灭。李鸿章沿用了这一战略,才得以平定中原。
曾国藩是君子,常兢兢业业地以持盈保泰、急流勇退的信条来鞭策自己。收复南京后,他平生的志愿已完成,便希望能功成身退。僧格林沁阵亡后,捻军的势力逐渐逼向京城,形势紧迫。曾国藩受命于败军之际,义不容辞,只能勉强赴任。但他认为,湘军士气低落,再难委以重任,因此逐步将湘军遣散,只用淮军奔赴前线杀敌。从接受这一重任的那天起,他就希望将这个位置让给李鸿章,让他建功立业,这是曾国藩一直以来的心愿。同治五年(1**6)十二月,曾国藩称病,辞去了职务,由李鸿章代理钦差大臣的职务。曾国藩回到两江总督的职位上,负责筹集粮草和救援工作。
李鸿章剿灭捻军的策略是这样的,他认为捻军已成为流寇,应想方设法阻止他们四处流窜,再集中兵力将其一举剿灭,这是上策。明朝的孙传庭曾说“剿流寇当驱之于必困之途,取之于垂死之日,如但一彼一此,争胜负于矢石之间,即胜亦无关于荡平”。李鸿章仿照孙传庭的办法,于同治四年(1**5)十一月上奏朝廷,称需要故意放弃一些地盘,以便诱敌深入,将捻军引诱到地势复杂的地方,然后集结各省兵力,将敌军包围起来,一举歼灭。
同年五月,捻军将领任柱、赖文光等人率领着大部队深入山东。李鸿章让潘鼎新、刘铭传等人全力追击,想将其围困在胶东海边,然后设法在胶州、莱州的要塞困住他们,让他们既不能向北进攻首都,又不能向南流窜到淮南。六月,李鸿章亲自率领部队来到济宁,对当前战况进行分析后,认为任柱、赖文光率领的部队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后保存下来的精锐力量,再加上一些散兵游勇掺杂其中,狡诈凶悍,不容小觑。如果兵力不足就贸然包围他们,又包围得太紧,留给他们的地盘过于狭小,就会被他们察觉,势必会急于突围,迅速逃出包围,导致全局失利。于是制定计策,先在运河上安设防守,以断绝捻军的退路,再在胶州、莱州等地安设防守,断绝捻军的交通要道。当时,山东巡抚丁宝桢一心想将捻军赶出山东省,强烈反对李鸿章制定的战略。七月,捻军突袭潍河,山东省防军的将领王心安驻扎在戴庙,却放任捻军偷渡,进而使胶州、莱州的防线崩溃。一时间谣言四起,朝廷严厉责备了李鸿章,甚至出现了建议废除李鸿章战略的声音。李鸿章再次上奏,称捻军在运河周边来回流窜,官军四处追击,虽然对当地有所搅扰,但受害的不过几个县市。但如果放任捻军前往运河以西,那么几个省都将深受其害。经此申辩
,朝廷才同意继续执行原来的战略。十月十三日,刘铭传在安邱、潍县交界处与捻军发生激战,最终打败捻军。二十四日,刘铭传率领着部众追击捻军,与骑兵统领善庆奋勇杀敌,在赣榆击毙了任柱。至此,东捻军的势力大大衰落。
二十八日,在海州上庄一战中,潘鼎新歼灭了众多彪悍的敌军。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日,刘铭传、唐仁廉等人在潍县、寿光等地从侧面发动突击,进攻捻军,战斗持续了一天,捻军士气低落,很多人投降。此后,郭松林、杨鼎勋、潘鼎新等人接连获胜。二十九日,刘铭传、郭松林、杨鼎勋等人率领部众追击捻军,追了七十多里,来到了寿光地区的弥河,双方才正式开战。一番激战后,捻军溃逃,官军又追了四十多里,共歼敌近三万。捻军的精锐武器、马匹和辎重都丢了个精光。李鸿章上奏称:“将士们回到军营后,我亲自前去慰问,将士们又累又饿,困顿不堪,面无人色。”
弥河战败,赖文光落水后却没死,又集结了一千多名骑兵,杀出了六塘河的防线。黄翼升、刘秉璋、李昭庆等将领率领着水师、骑兵和步兵,紧随其后,穷追猛打,赖文光率领的部队死伤惨重,只剩几百人,只能逃入高室水乡。李鸿章先前派遣的淮军华字营统带吴毓兰正好在扬州运河防守,各部队联合进攻,前追后堵,在十二月十一日,吴毓兰擒拿赖文光。至此,东捻军被全部歼灭,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五省重获安宁。
李鸿章上奏朝廷,汇报胜利的喜讯,并称,他的部队自受命剿捻以来,数年来奔波于几省境内,每日行军近百里,长期忍受着饥饿与寒冷,还要承担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和谗言,忍受着人生中从未经历过的困顿,刘铭传、刘秉璋、周盛波、潘鼎新、郭松林、杨鼎勋等诸位将领已多次请求离任。李鸿章恳请朝廷,允许他们稍事休息,不要再派他们执行远征的任务了。并声称刘铭传已积劳成疾,代他请假三个月。同治七年(1**8)正月起,张宗禹率领着西捻军,从山右渡过黄河,向北进军,逐渐逼近北京城。北京上下为之震惊。初七、初八,朝廷一连下达多次命令,让刘铭传、善庆率领步兵、骑兵各营,迅速赶往河北镇压西捻军。由于刘铭传因病休假,李鸿章不忍心派遣他出战,于是就率领周盛波的盛传马步十一营、潘鼎新的鼎字全军,以及善庆、温德克勒西的骑兵部队,陆续向目的地进军,从东阿渡过黄河,并下令让郭松林、杨鼎勋整顿部队,随后出发。
较之东捻军,剿灭西捻军的难度更大,黄河以北都是平原,没有高山或河流能阻碍捻军,而张宗禹生性狡猾,骁勇善战,他在北方平原地区四处流窜,抢了很多马匹,行
军速度极快。当地的地形已不允许官军再采取围困的策略。
除此之外,张宗禹还吸取了任柱、赖文光战败的教训,一见到官军要包围他们,就拼命突出重围,不给官军建筑包围工事的机会,这是第一大难题。淮军多是南方人,南北方的气候、风俗大相径庭,南方人的秉性、口音也难以融入北方,而且南方吃米,北方吃面,饮食习惯也不一样,马队很少,而且草料短缺,这是第二大难题。于是,李鸿章申请采用“坚壁清野”的战略,他认为:“从前任柱、赖文光的捻军部队,流窜于中原地区,他们比官军更害怕城寨。河南东部及安徽北部地区,民风彪悍,被捻军蹂躏已久,早已开始构筑堡垒、城寨等防御工事。因此,捻军只能在此地一掠而过,不能长久停留。几年里,湖北、陕西被捻军侵扰得最严重,因为那里没有构筑防御工事,当时修建已来不及了,因为捻军在那里停留,大肆抢掠,势力逐渐壮大。直隶、山西历来没有匪患,当地百姓性格懦弱,并不知道可以结成城寨以求自保。张宗禹身为匪徒,穷凶极恶,加之南面有黄河阻挡,于是便在黄河以北四处流窜,百姓惊恐万分,饱受其蹂躏欺压,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自古用兵都要考虑双方实力的强弱。如今看来,捻军并非比我军强,但他们马匹多,我们马匹少,这方面相差悬殊。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抢掠粮草,我们却只能就地购买粮草;反贼常常能吃饱,而我们的将士却要忍饥挨饿,这方面我们也不及他们。如今,若想断绝反贼的粮食和马匹的来源,只能劝告河北地区的乡绅和百姓赶紧修建城池等防御工事,一旦有警报,立即把粮草和马匹藏起来,如此一来,既能自保,也能置反贼于绝境。
四月,李鸿章提出申请,由刘铭传负责指挥各前线部队,朝廷同意后,敦促其立即赴任。李鸿章下令,让淮军以及直隶、山东等地的民兵沿着黄河及运河建高墙、挖深沟,以便包围捻军。他还经常派一些军队,轮流进攻,轮班休息。长期的追剿让捻军疲惫不堪,那些需要休整的部队就在运河东岸安营扎寨,等捻军来袭时,就立即迎战,战略由进攻改为防御。李鸿章又派出张曜、宋庆分别驻扎在夏津、高唐一带,程文炳驻扎在陵县、吴桥一带,负责掩护在运河防守的部队。左宗棠也派出刘松山、郭宝昌等人,率领部队,分别驻扎在从连镇北部到沧州一带的黄河东岸,以便与杨鼎勋等人所率领的部队相互策应,安顿好一切后,开始起兵剿捻。
五月,一部分捻军向西北方向进军,各部队分头拦截,多次战胜。趁着黄河进入汛期、水位上涨,李鸿章缩小了包围圈,用运河作为外包围圈,利用恩县、夏津、高唐的马颊河,
截长补短,作为内包围圈。将捻军逼向西南方向,层层包围起来。五六月间,各部队相继获胜,捻军逐渐衰落,投降与解散的越来越多。六月十九日至六月二十二日,官军乘胜追击,接连获胜。二十三日,张宗禹渡过黄河,逃向西南方向,二十四日从平原县逃到了高唐县。二十五日,潘鼎新一路追了一百二十里,冒着滂沱大雨,抵达高唐县,此时捻**移至博平、清平一带,想向运河发动进攻。然而,官军早就在马颊河的西北岸修建了绵延数百里的长墙,以此围困捻军。等捻军察觉时,他们已深入包围圈,活动的空间越来越狭小。当时,官军追剿多日,已疲惫不堪,李鸿章命刘铭传率领着生力骑兵一同作战,士气高涨。二十八日,官军将捻军困在了黄河和运河之间的狭小地带,刘铭传调集步兵、骑兵向敌军发起进攻,一连追了几里地,捻军恰好遭遇了从东边赶来的郭松林的部队,被断了后路,加之河道里满是淤泥,刘铭传和郭松林的骑兵共五六千人,通力杀敌,擒拿并歼灭无数捻军。张宗禹带着几十名骑兵,逃向北边,最终投水自尽。至此,西捻军也被消灭干净,中原地区恢复了宁静。八月,李鸿章进京觐见。
李鸿章深谙用兵之道,总是先详细策划,再实施行动,因此十五年的戎马生涯从未吃过亏。虽说这是上天垂怜,但也与他个人的努力分不开。镇压太平军时,他手中仅有三座城市,但他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扫荡了整个苏南地区。镇压捻军时,面对横行肆虐了十几年的劲敌,在其他将领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他只花了一年的时间就将其彻底肃清。这就如同上天恩赐的机会一般。对待部下,李鸿章用朋友的道义与他们相处,像对待手足骨肉一般爱护他们,因此将士们都乐于为他效力,他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帅才。然而,李鸿章的戎马生涯与曾国藩同进同退,因此,曾国藩不仅仅是李鸿章的举荐人,平定苏南太平军时,是曾国藩统筹大局,肃清了长江上游的太平军,曾国荃率领部围困南京,牵制住了敌军的兵力,使李秀成疲于奔命,李鸿章才有了可乘之机;剿灭捻军时,李鸿章沿袭了曾国藩制定的战略,保证了充足的粮草供给,这是因为在他背后有一位优秀的两江总督在不遗余力地支持,才让他免除后顾之忧。此外,李鸿章在军中伴随曾国藩多年,这不仅培养了他的仁义道德,也让他学会了带兵打仗。他一生所奉行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他开诚布公、团结下属的治军驭下风格,都得益于曾国藩的言传身教。可以说,有了曾国藩的教化才有了李鸿章的军事造诣。对于曾国藩,李鸿章像孝敬父母般孝敬他,像尊敬神明般尊敬他,这也是理所应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