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周德威兵困幽州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第24章 周德威兵困幽州
均王朱友贞得到了杨师厚、袁象先等人的帮助,发动政变,杀了篡位的郢王朱友珪,然后在汴梁继位做了皇帝,这一年是公元913年,朱友贞就是梁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再说那个燕王刘守光,前边儿咱们讲过,他真的在公元911年,也就是朱温死的前一年,宣布登基当皇帝了,当了皇帝还不够,他还打算去并吞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的易州和定州。他手下有个参军,名叫冯道,他就去面见刘守光,想劝劝他,不要随意对外用兵,刘守光根本不听,反而把冯道下了狱,关了起来。
冯道这个人在五代很有名,后世人称不倒翁宰相,先后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为相,服务过10位皇帝,可以说是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冯道。不过这个时候他还只是个小小的参军。
冯道性情平和,平时很讨人喜欢,大家听说他被下狱了,就都来替他求情,所以他也就被放出来了。冯道料想刘守光以后肯定得坏事,于是就带着全家悄悄跑了,逃到了晋阳。晋王李存勖让他做了自己的书记官。然后又向他询问刘守光那边的情况,了解燕军的虚实。
刘守光那边呢,就按着他自己的想法,发兵去攻打王处直,王处直地盘小、实力弱,肯定是打不过人家,赶紧就向晋王李存勖求救。李存勖立刻派振武节度使周德威领兵3万去救定州。周德威和赵王王镕那个干儿子王德明,还有王处直手下的大将程严在易水会师,一起联军进攻岐沟关,只一战就把它拿下了,随后兵困涿州,涿州刺史名叫刘知温,而跟着周德威来攻打涿州的将领当中,有一个就是刘守光的小弟弟刘守奇。
那么刘守光的弟弟怎么会在周德威的部队里呢?原来呀,当年刘守光囚禁了自己的父亲,还杀了自己的哥哥刘守文,刘守奇就怕他这个心黑手狠的二哥也对自己下手,所以立刻就脚底抹油跑了,他先是去投奔了契丹,后来又投奔了晋王李存勖,这次晋王讨伐刘守光,他也跟着来了。
刘守奇有一个门客叫刘去非,他在城下就对着刘知温大喊,说:“河东兵是来帮我们小郎君讨贼的,关你什么事儿?你怎么还在这儿帮着出力守城呢?”他这么一喊,守军一个个都没了斗志,转眼就逃走了一半。
城头上的刘知温一看这情况,也知道涿州肯定守不住,于是就开门投降了。刘守奇兵不血刃就拿下了涿州,这事让周德威挺嫉妒的,人性的阴暗面就暴露出来了,他就偷偷跟晋王说,刘守奇这人不可靠。
刘守奇的这个门客刘去非很有先见之明,他已经看出来周德威心怀嫉妒了,就劝刘守奇说:“您不费一兵一卒,喊了两嗓子就拿下了涿州,周将军因为不是出于他自己的功劳,必然会巧舌离间,所以这太原不能再去了!您家和梁朝一向有君臣关系,您应该投奔归附梁朝,才能得以保全啊!”于是刘守奇就投奔了梁朝,梁朝后来封刘守奇为沧州留后,刘去非也被封为河阳行军司马。
当然历史上也有另外一种记载,说这个刘守奇当时正在涿州,是刺史刘知温手下的一个偏将,他和门客刘去非是临阵倒戈的,不过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太可靠,因为刘守光都当了皇帝了,刘守奇既然是他亲弟弟,好歹得封个王啊,应该不会只是个偏将。
周德威随后率领军队到了幽州城下,他另外派裨将李存晖等人去攻打瓦桥关,守关的将士官员以及莫州刺史李严全部投降了晋军。瓦桥关也就被和平解放了。
这个莫州刺史李严也是个挺重要的历史人物,他后来在后唐灭蜀这件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守光接连得到败报,惊慌的不得了,于是就准备了很多的钱财,言辞卑微地去向朱温求救。这个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朱温当时还带病工作,亲自率军出征,结果被晋王手下的大将李存审给吓跑了。现在幽州没了援兵,越发危险了,只好誓死坚守。
周德威因为幽州城又大又坚固,自己的兵力不够用,于是再次向晋阳要求增兵,晋王李存勖就调符存审过去支援,符存审率领着吐谷浑和契苾两部番兵,去和周德威会合,周德威得到援兵,就在四面筑起高垒,准备围攻,刘守光看得胆战心惊的,心里更是害怕。
刘守光手下的将军单廷珪一向号称骁勇,他这会就跑去找刘守光,请求带兵出战。刘守光一看,有人主动请缨,非常高兴,拨给他精兵一万,让他开城出击,单廷珪披挂上马,扬鞭出城,一声狂呼,万人跟进,左冲右突,确实有些厉害。晋军一时拦阻不住,退到了龙头冈。
龙头冈是个山岗,地势很高,非常险峻。周德威在这儿扎下营寨,据险自固。他突然看到单廷珪跃马前来。气势相当凶猛,就下令让部下排好阵势,他自己登岗指挥,准备对敌。单廷珪远远的看见周德威,就对左右说,今日一定要抓住周阳五,献给皇上。周阳五是周德威的小名,单廷珪说罢,手持一只长枪,一马当先,就闯进了敌阵,枪锋所到之处,无人能挡,居然杀透了晋军的阵型,一人一骑径自冲上山岗,去抓周德威。
周德威一看,单廷珪杀到眼前了,人家毕竟是老将,心里毫不慌乱,非常的镇定,但是表面上故意装的很害怕,回马就走,单廷珪催马就追,眼看追到了周德威背后,他挺起枪一枪刺去,打算就把周德威挑了。哪知道周德威早有防备,一个漂移,闪到了一旁,让开了枪头,右手抽出铁锤向着单廷珪的马头就砸了下去,这一记回马锤,把那匹马砸得疼不可忍,登时滚倒在地。
山岗上面地势本来就不平整,单廷珪这一滚,连人带马滚出了好几丈远。任你单廷珪再怎么骁勇,也是控制不住,一下子人仰马翻,单廷珪被摔得皮开肉绽,旁边的晋军士兵顺手按住单廷圭,就把他捆了起来,那些燕军士兵一看主将被抓了,慌忙退走,晋军随后追杀,杀敌三千多人,剩下的都逃进了城里,这一下,全城更是气为之夺。
大家听着单廷珪这名字挺耳熟吧,《水浒传》一百单八将里边有个圣水将单廷珪,这俩人同名同姓。
周德威随即下令斩了单廷圭,然后又分兵攻下了顺州和檀州,打败了卢台军,攻下了居庸关。刘守光这噩耗不断,恐慌的不得了,屡次派人去梁朝告急,这个时候朱温已经死了,梁朝发生了内乱,根本没工夫管他,他也只能自己想办法了,于是命令大将元行钦去山北招募士兵,骑将高行珪去镇守武州,作为外援。
晋王李存勖这边派除了大将李嗣源去攻打武州。高行珪率军出战,吃了败仗,心想:既然我搞不定你,就让我成为你吧,直接就投降了。李嗣源说,行,你小子相当识时务,那你就替我们还守在这吧,然后自己就退了。
元行钦听说武州失手,高行珪投降了,于是就带兵去打高行珪,打算再把武州夺回来,高行珪一看老领导来了,就让自己的弟弟高行周去晋军大营中做人质,求晋军来支援自己,李嗣源一看,行啊,你还挺守信用的,没再投降回去,于是再次率兵来迎战元行钦,双方一交手,李嗣源一连八战八胜,元行钦一看,这李嗣源这么厉害,怪不得人家高行珪降了,干脆我也投降吧。
这个元行钦作战是非常勇敢的,不过没什么脑子,那次刘守文带着契丹兵和吐谷浑兵来打刘守光的时候,刘守文就是被元行钦给活捉的。李嗣源收降了他,还挺喜欢他,于是把他收为自己的养子,让他做了代州刺史。高行珪的弟弟高行周不是去李嗣源那做人质了吗?他从此以后就留在了李嗣源身边,常常和李嗣源的另一个养子李从珂分领牙兵,也立了一些功劳。
说起李嗣源的这个养子李从珂,实际上他应该算是李嗣源的继子,李从珂的母亲魏氏以前嫁给了一个姓王的人,生了这个儿子,小名叫阿三。李嗣源当年跟着李克用出师河北,这个王阿三和母亲魏氏一起都落到了晋兵手里。李嗣源看魏氏长得漂亮,就纳她为妾,这个王阿三就拜李嗣源为义父,取名叫李从珂。李从珂长大以后。以勇健闻名晋军,晋王李存勖曾经叫着他的小名说:“阿三和我同年,也跟我一样勇敢,不是个凡夫俗子啊。”
其实从历史上来看,这俩人还确实是一类人,同样的勇武、能征惯战,但是也同样的不懂治国之道,最后的结局也挺像。
再说周德威,围攻幽州已经过了一年了。以前幽州四周还分布着不少燕兵,周德威需要远近兼顾。所以就扎下营寨,和刘守光的部队对峙。现在幽州外围的部队都已经被晋军消灭了,于是,晋军就围住幽州城的南门,集中火力,全力攻打。刘守光昼夜不安,他也知道自己兵力太弱,打不过人家,不得已写了封信求饶。周德威笑着对来使说:“你们这个大燕皇帝还没祭天呢,怎么现在就怂了,我受命讨伐他,不想知道其他的事情。什么求饶结盟修好这些事儿我也做不了主,请你转告你们大燕皇帝。求和嘛,想都别想,快来一战。”随后赶走了来使。
..............
知识卡片:
咱们这一集里边讲到的这个契苾部,是个挺神秘的部落,契苾虽然和契丹都有个契字,但不是一回事。
契苾是新疆高车人的后裔,也叫铁勒契苾,隋朝的时候他们就来到了新疆一带,打败了西突厥人,建立了铁勒汗国,首都就在新疆的哈密。
高车其实是我们对这支少数民族的形象称呼,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一家子所有的东西都在几辆大车上,车轮子做的很高大,方便过河,所以我们叫他们高车人,有点像吉普赛人,整天坐着个大篷车到处溜达。
北魏的时候,高车和柔然闹掰了,他们就迁到了今天的准格尔盆地一带,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形成了几大姓氏,包括:狄,回纥、忽律、契苾、薛延陀等等。
高车人在隋唐时期可是赫赫有名的,特点就是能打能跑,曾经和不可一世的西突厥打的你死我活。隋唐皇帝利用他们的矛盾互相牵制,相对和高车的关系好一点。后来西突厥打败了契苾、他们被迫西迁,逐渐就和吐谷浑混到了一起。大概位置在中亚的吉尔吉斯坦这一带。两个民族相处的不错,因为都是被突厥欺负的。
后来突厥发生了内讧,大唐把东西两个突厥揍的够呛,契苾和吐谷浑就趁机东迁,因为吉尔吉斯坦这个地方就是个不毛之地,环境很差。常年也不下雨。高车很多的小部落都投向了唐朝,唐朝也不嫌弃,做买卖、当兵、垦荒种地都可以,只要不叛乱,都是繁荣大唐经济的一份子。
估计是好日子过得多了,契苾部有一支背叛了唐朝,贞观23年,唐军镇压叛乱,活捉了车鼻可汗。
契苾的何力,是契苾部中主要的一支,跟唐朝关系很好,住在凉州那一带,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武威。唐朝还给他封了个将军,吐谷浑叛变,就是契苾何力镇压的。唐永徽四年,契苾部被唐朝加封为贺兰都督。由于契苾人在凉州建立了一块相对稳定的根据地,所以不少游荡的契苾人都慢慢的跑来投奔。
契苾的衰落主要是由于安史之乱,突厥人趁机入侵凉州,哥舒翰领着契苾军队守潼关,被安禄山几乎全歼。契苾从此就很少出现在历史典籍中了。五代时期,契苾和吐谷浑人混居在山西朔州境内。我们今天讲的就是这一支契苾人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