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 蒸汽机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回到明末当暴君!
“很不错!”方浩有些惊讶地看向了方以智。
这家伙不愧是个科学家,虽然没有深入本质,但却已经完美解释了这一物理现象,这对于古代人来说,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其实,方浩不知道的是,方以智乃明末最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不仅做过小孔成像实验,还用自己的理论,解释过大量常见的光学现象。
比如他提出的光肥影瘦现象:“物为形碍,其影易尽,声与光常溢于物之数,声不可见矣,光可见,测而测不准矣。”
另外,他对于光的反射和折射,对于声音的发生、传播、反射、隔音效应,对于色散,对于炼焦、比重、磁效应等诸多问题的记述,都是领先于世界的。
他还编撰了《物理小识》一书,里面涵盖了物理学、医学、哲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在生物医学方面,他还阐述了大量关于人体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识,还主张“脑主思维”的学说理论。
“方爱卿,朕现在突然有个构想。”方浩神色十分郑重地说道。
“臣恭听圣意。”
“朕现在想制造这么一个东西。”方浩说着,便从怀里掏出了一张早已画好的草图,“大概形状和结构就是这个样子,朕决定给它命名为蒸汽机。”
“皇上,臣不是特别明白。”方以智疑惑地说道。
皇上画的这张草图十分古怪,上面的东西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更看不懂是做什么的。
“这个部件,朕命名为锅炉。”方浩指着草图中的一个区域解释道,“而这个部件,朕命名为活塞,至于这个,朕将其命名为转轮。”
方以智屏气凝神地看着草图,认真地听着方浩所说的每一句话,生怕错过哪怕一个字。
“试想一下,如果朕在锅炉里装一定量的水,然后在其下面不停地添加柴火,让锅炉源源不断地产生热气。”方浩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慢慢比划着,生怕方以智听不懂。
“而当这股热气通过这个管道,来到右边的这片区域,并推动这个活塞向右运动时,转轮就会发生转动。”
“而转轮转动一圈之后,这个活塞就会回到原来的位置,到那时,热气会又一次推动它向右运动,如此循环往复下去,这个转轮不就可以永远旋转了吗?”
听完这一切后,方以智足足呆愣了十数息的时间,才逐渐融会贯通,领会了方浩的意思。
而当他弄懂了蒸汽机的原理后,内心一瞬间掀起了无尽的惊涛骇浪,脸上更是布满了毫不掩饰的震惊。
“皇上真乃天人!臣深感钦佩!”方以智由衷地说道。
究竟是怎么样的旷世奇才,才能想到这种匪夷所思的东西!
先是热气球、炸雷、望远镜,现在又有这蒸汽机,现在连他都深深怀疑,皇上究竟是不是天神下凡!
“方爱卿,朕现在交给你一个任务。”方浩严肃地说道。
“臣恭听圣意!”方以智连忙应诺道。
“你迅速安排人手,将这副草图以及朕刚才所讲述的东西,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遍军器局每一个角落!”方浩语出惊人道。
凭一两个人的智慧肯定是不够的,他要让整个军器局所有人集思广益,将蒸汽机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来。
方以智听此先是一惊,随即应诺道:
“臣遵旨!”
“同时你还要告诉他们,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蒸汽机研制出来,朕就擢升他为工部员外郎,并赏银一千两!”方浩郑重说道。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他相信,有了这副草图和他注解的“加持”,这数万人里,肯定会有人超越瓦特,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
东方人的智慧绝不比西方人差!到那时,第一次工业革命,将从东方的大明朝开始!
按照原本的历史,一百多年后,英国会率先发起工业革命,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霸主,然后四处侵略和殖民,掠夺全世界的资源和财富!
……
从军器局离开回到皇宫后,方浩立即招来了即将赴任的福建巡抚杨乔然。
“杨爱卿,朕之所以招你来此,是有一个重要任务要交给你。”方浩开门见山地说道。
“皇上但请吩咐,臣必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杨乔然一脸坚定地说道。
“你到任福建后,除了安抚百姓,发展民生之外,还要将隆庆帝的‘开关’的政策发扬光大,全力发展海外贸易。”方浩语出惊人道。
杨乔然听此十分震惊,好半天才应诺道:
“臣遵旨!”
“朕要你在福建所有沿海的府县开设港口,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而且,你还要大力鼓励民间海外贸易,鼓励百姓们出海赚钱!”方浩直言不讳地说道。
“臣遵旨!”
“总之一句话,朕要你完全开放沿海各县,全力发展海外贸易,从海外赚取无穷无尽的财富,壮我大明朝!”方浩高声道。
目前大明因为连年战乱,国库空虚,经济萎缩,民生凋敝,急需用海外贸易来刺激经济和民生发展,让大明重新焕发活力。
“臣定不负圣恩!”杨乔然郑重应诺道。
说到海外贸易,就不得不说一说明穆宗的“隆庆开关”了。
隆庆元年,明穆宗登基不到一个月,便诏告群臣说:“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
福建巡抚涂泽民于是上疏天子:“请打开对外贸易,变私下贩卖为公开贩卖。”
明穆宗当即批准,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明初,由于倭寇屡屡犯边,且沿海地区海岸线过长,无法有效抵御倭寇的袭扰,于是明太祖朱元璋下诏:“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拉开了大明朝海禁的序幕。
之后,明成祖朱棣虽有官方的下西洋之举,但仍“禁民间海船”,严令“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然而,这一政策不仅没有减少倭寇之乱,反而愈演愈烈,直至嘉庆年间,倭寇之乱上升到了顶峰,于是就有了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