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一台莫得感情的砍甘蔗机器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重生七零:带着全家奔小康!
时光洗刷难过,阳光驱走阴霾。
阴雨绵绵终于结束,迎来了许久不见的阳光。
李雪燕回了一趟娘家,捉了一只小土狗回家养。
黄色的土猎,毛茸茸的,呆呆的,看起来很好rua的样子。
才放下来就被娃儿抱住。
刚到陌生的环境,小狗狗很紧张,小脚脚使劲的发抖,被娃儿抱着一动不敢动。
莫关顺到底只是个八岁的孩子,围着小狗狗转,“咦,好可爱!大嫂!我也想抱!”
“小越,给叔叔抱抱好不好?”莫关顺上蹿下跳,跃跃欲试。
娃儿把小狗狗让给了莫关顺,“猪猪,抱。”
被娃儿不标准的发音荼毒已久,早就学会了淡定,也不纠正他的发言。
抱着毛茸茸的小狗狗,欢喜不已。
“好可爱!我好喜欢它!我好想晚上抱着睡!这只狗狗有名字了吗?”
“没有。”
“叫它粽子好不好?粽子也是软软的,很好吃。”
李雪燕,“……”
反正她没法把粽子和狗狗联系起来,狗狗吃粽子还差不多。
娃儿很给面子,“粽粽,吃。”
好吧,孩子们开心就好。
“那就叫粽粽吧!粽粽,这里是我家,欢迎你来到我家,以后你就是我们家的一员了,记得要帮我看好家哟,要是有人来偷东西,你给我咬他!”
“大嫂,我要抱粽粽出去玩。”莫关顺嘀嘀咕咕跟狗狗说了一大堆之后,迫不及待想向他的小伙伴们炫耀,他家养了一直可爱的狗狗。
“等几天吧,等粽子熟悉这里,不然它会紧张,万一跑了,不认得回家的路,被人家抓住,就变成狗肉了。”
莫关顺使劲摇头,“那我不抱它出去了,我还是叫小伙伴们来家里看它吧。”
说完把狗狗往娃儿身上一塞,跑了。
李雪燕摇摇头,风风火火的。
不多时,家里就来了一帮孩子,刚抱回家的狗狗被孩子们轮流抱着,瑟瑟发抖。
李雪燕没法一直在家,抱着娃儿去了大队部。
天晴了,砍甘蔗也得正式提上日程。
莫来文和几个大队长商量了一下,大队一共种植了五百多亩的甘蔗,全部劳动力去,按照往年的进度,最少也得二十天,天空作美,腊月二十基本完成,就可以准备过年。
“如果天气不好呢?”李雪燕隐约记得今年雨水特别多,晴了一周以后,连续下了半个月的小雨。
莫来文觉得不会,“往年天气很好,就算拖几天,小年夜之前也能完成。”
“来文叔爷,不如这样算,我们按照做工的数量来记公工分,比如一个正常人一天能砍一吨甘蔗,我们就记一个工分,要是只有零点八吨,我们就记零点八个工分。”
当了几十年村支书,莫来文第一次听说工分还有零点八个,不理解。
杨根庆和几位年轻的队长却觉得有意思,“要是有人手脚快,一天能砍十吨,不得记十个工分?”
“十吨?”李雪燕没有砍过甘蔗,不懂一个正常人平均一天能砍多少。
“我没记错,去年一个人一天平均能砍十吨。”杨根庆把去年的账本翻了出来,“还是你爸做的记录,你看看。”
李雪燕随意的翻看了一下,不算上把甘蔗扛是地里,的确能砍十吨,但是加上扛甘蔗的人工,没法砍到十吨。
“不如这样,当时扛甘蔗的也算是一个工分,我们让他们自由组合,折中一下,每天砍五吨算一个工分,两人能砍十吨就是两个工分,多劳多得。”
小队长杨根岩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眼睛都亮了,“可以呀,两公婆两公婆的组,也可以多邀几个人,反正他们组平均分。”
“这样很多磨洋工的人就不敢磨洋工,那些手脚麻利的人也没怨言,我的天,雪燕嫂,你太厉害了,这你都能想出来。”
李雪燕,“……”
乍然听到被夸,还有点浮夸,脸有些热。
其实几年以后,分田下户,大家都在为自己干活,都不敢滥竽充数。
当晚,莫来文把全村人集中到晒谷坪,讲了砍甘蔗工分之事。
听说按照劳动量算工分,所有来开会的人都沸腾了!
“天啊!早该这样了!”
“可不是,我动作快,人又老实,每次看见那些磨洋工的都烦死了!”
“我也是,说他们几句,他们还说没吃我的,这都是蹭我的劳动力了,还不叫吃我的!”
“就是就是,他们还说有本事我们也磨洋工呀,我真是想跟她打架!这样多好,不老实做工就没饭吃!”
大快人心啊!
但也有少数几个干活动作慢吞吞的人表示不满。
“我们是一个集体,你们怎能扔下我们不管!”
“就是,我们是一个村的,你们这是资本主义思想!”
但支持多劳多得的人太多了,那几个不同的声音淹没来人群之中。
偶尔帮忙可以,但谁又乐意自己长时间被人占便宜?
于是,当晚就自由组合好,表示愿意一起砍甘蔗,平分。
都是一家人一个组合,没有外人。
因为谁都觉得自己动作快,干得活多,不愿意被别人占便宜。
李雪燕一家也不例外,她婆媳俩,加上莫思年和莫关书,四个人。
次日一大早,郑小花起来煮了早饭,煎了两块红薯粉饼,把水壶满上,磨了刀,一家人出发。
莫关文也跟上了,“妈,我也去。”
莫关顺和莫思华还在读书,家里只有一个莫进生带娃,李雪燕不放心,“你在家带娃。”
“爸说他可以带好,把大门关上,不让他出门,爸能跟上。”莫关文执意要去,“反正我做的工算你们四个人的工分,也是我们这家人的,多做点多挣点。”
莫进生也保证他能带好娃儿,让李雪燕他们不用担心。
李雪燕拗不过这父子俩,去就去吧,这年头娃儿就是这样带的。
结果到了甘蔗地一看,哟呵,不仅是他们一家,好多人家都是这样干的,不读书的孩子都来了,能帮一点是一点。
每个人一条,一字排开,场面极其壮观。
都是为自己挣工分,有些平时手脚迟钝的人,这会儿也跟打了鸡血似的,动作飞快,仿佛一台莫有感情的砍甘蔗机器。
莫来文惊喜之余又非常无奈,能有什么办法?毕竟平时按照天数算工分,做快了就会少很多工分。
如今五吨的甘蔗划得来,又不拘于天数,多劳多得谁不努力是傻子,再磨磨蹭蹭几天想挣工分也没地方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