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23章 着为永例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大唐黑脸神!
李渊的脸色肉眼可见的发青了他虽然知道自己这几个儿子一直有些“顽皮”但却没想到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老而弥坚的眼神盯着李元景看了半天咬牙切齿的发问道:
“老六敬玄说得可是真的??”
李元景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泪眼巴巴的答道:“父皇儿臣也是受人蒙蔽啊…”
受人蒙蔽?敬玄心中冷笑不止, 这家伙简直没救了事到临头还想把责任推到别人脑袋上
“所以是真的了?”李渊的呼吸明显变得沉重起来其他几个家伙见李渊动怒了吓得也赶忙跪倒在地。
李渊目光扫向其余几个儿子沉声问道:
“你们几个知不知情??”
李元昌等人听后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愿意吭声, 见此情形李渊哪里还不明白怎么回事不过作为一名父亲一名曾经的帝王他仍旧不愿相信自己的儿子全都是为非作歹祸害百姓的毒瘤于是转头看向年纪最小的那一个:
“元嘉你来说”
被点到名的李元嘉战战兢兢的抬起头来先是看了一眼跪在前面的李元景犹豫了一下吞吞吐吐的答道:
“回父皇的话…儿臣…儿臣听…听…听六哥说起过……”
李元景身子一颤他没想到李元嘉这么快就把自己出卖了立刻转头怒视着他:
“休要胡说八道”
啪
李渊扬手便是一巴掌甩在李元景脸上口中怒骂道:
“逆子还敢威胁胞弟?”
被打得晕头转向的李元景连忙捂着脸低下头去。
“元嘉你继续说”李渊一屁股坐到装着珠宝的箱子上:
“把你六哥在外面干的好事统统说与父皇听”
见事不可为李元嘉无奈之下只得一五一十的把李元景是如何以欺诈的手段骗取百姓输光家产, 又如何派人威胁逼迫百姓拿儿女抵账最后再把人卖至勾栏等等其中内幕就连敬玄在一旁都听得暗暗心惊
李渊气得胡子都开始发抖悲痛的指着李元景大骂道:
“好你个赵王仗着皇族身份竟背着朕干了这么多伤天害理之事朕是管不了你了”
李渊说着还气不过的一脚揣在李元景身上滚了一圈儿的李元景又连忙哭着爬回来磕头向李渊求饶。
李渊正在气头上哪里会听他说辞痛斥李元景道:
“这件事朕会告诉二郎让他来处理”
李渊这话可把李元景给吓傻了落到二哥李世民手里哪还会有好?弄不好连命都会丢掉
“父皇
…”
“父皇啊孩儿知错了”
“求您不要告诉二哥啊…”
看样子是怕极了李渊把这件事告诉李世民李元景把头叩在地上邦邦响没一会儿的功夫, 他的脑门便破皮流血…
“现在知道怕了??”
李渊坐在箱子上一动不动不过明显没有刚才那么生气了李家几个弟兄见似乎有门也纷纷开始提李元景向李渊求起了情。
敬玄见状心里不由得叹息了一声这就是李渊一事关自己的儿子们该心狠的时候不心狠该手软的时候又手软只知道和稀泥活该被李世民从皇位上拉下来啊…
“当真知错了??”
李渊果然是心软了见不得儿子们在自己跟前苦苦求饶连语气都有些放缓了。
“孩儿知错了孩儿保证以后不再犯了请耶耶饶了孩儿”
李元景脑袋瓜子也转得极快刻意剔除皇家父子的称呼以一个寻常儿子的身份向老父亲认错并恳求他的宽恕。
李渊似乎也十分吃这一套没有对自己的儿子多说什么反倒是把头转向敬玄这边:
“敬玄元景说他知道错了。”
敬玄当然知道李渊的意思大概是让自己不要把这件事捅到朝堂上去想了想为了以后不被李元景这厮记恨上暗中又起什么坏心思来暗算自己敬玄走到李元景身旁蹲在他旁边侧头问道:
“赵王还敢再犯否?”
李元景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恼怒但当着李渊的面他又不敢发作只是沉默的点了点头。
敬玄微微一笑:
“既然如此那这件事就算了。”
李元景听罢心里顿时松了一口气抬头委屈巴巴的看着李渊而李渊也正要叫他起身结果这时候敬玄突然又开口说道:
“陛下臣有个不情之请。”
李渊一愣旋即狐疑问道:
“有什么说便是不必与朕客气。”
敬玄笑了笑指着李元景答道:“赵王殿下如今已年满十三过两年就会去属地就封臣担心他虽然痛改前非却无牧民之手段因此臣想让赵王殿下随臣去中华大学读书学些本事以免将来出错被言官抓住话柄。”
跪在地上的李元景一听当场就想拒绝这要是去了中华大学对他来说无异于羊入虎口岂不是任凭敬玄摆布?
“父皇儿臣…”
“你给朕闭嘴”李渊恶狠狠的瞪了李元景一眼转头却十分欣慰的对敬玄微笑道:
“不愧是朕的好孙婿知道为朕着想此事就依你所言让元景跟着你学些治国做
人的道理。”
李渊说着又扭头看了看李元昌李元亨以及李元嘉三兄弟然后对他们说道:
“还有你们三个开了年也一并去中华大学就读无朕之令不得回宫”
另外三人听罢顿时傻眼了怎么连自己也要去?正想拒绝可看见李渊那毋庸置疑的目光一个个只得低头称是。
而敬玄心里则笑开了花好啊这回看本侯不好好收拾你们这些小王八蛋
结果李渊语出惊人又嘀咕了一句:
“干脆让年满十岁的皇子都去中华大学就读得了省的朕一天为他们操心。”
敬玄自然是来者不拒只要中华大学能成为皇家指定的教育基地名声只会越来越大于是立马点头附和道:
“陛下英明臣定当尽心竭力好好栽培诸位殿下”
敬玄把栽培二字咬得极重听得李元景的小心肝一颤一颤的心道这下完了。
李渊不疑有他老怀大慰的笑了起来:
“那朕便下旨令皇子年满十岁须往中华大学读书着为永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