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啦

字:
关灯 护眼
中文啦 > 恶毒后娘的亲儿子(穿书) > 第85章 【修】

第85章 【修】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恶毒后娘的亲儿子(穿书)!

南宁府属于保定府,称为北直隶, 这次院试的主考官是都察院正七品监察御史充任, 名为孙韬。

孙韬也是进士出身,被皇帝钦命派往保定府当学政, 任期三年。

而院试同府试一般, 分两场进行,第一场是正考, 试两篇八股文一篇试帖诗。第二场是覆试, 一文一诗。

与县试和府试不同的事,在院试正是开考前,先由主考官学政出三类题, 经解、史论和诗赋, 而考生自备纸笔,任选一题或者数题。

这是为了测试考生的水平是否与之前的县试和府试一致, 也会有专人比对之前试卷的笔迹, 确认不是人代考。

其余的与前两场考试就大径相同, 点灯排队,点名入场, 考场纪律都是一样。

谢青云因为是府案首, 座位也是离主考官最近的。

孙韬看到谢青云这么小的孩童时还有些惊讶,不免多加注意了几分。

发现谢青云开考后, 先是不急不缓的将试卷试题一一看过,然后再在草纸上打草稿,虽说是草稿, 但那字体依旧干净整洁,而且笔下流畅,似乎不用经过思考。

写完之后就直接誊抄到试卷,又接着下一题,谢青云的思维转的很快,这让孙韬都有些好奇他卷子上写的什么,不过作为主考官,为了避嫌,他也只能坐在原位,且只等着发案的时候才能一观。

谢青云做试卷的时候是全身心投入的,所以也没发现孙韬的打量。

经文两篇,打草稿和誊抄,不过只花了一个时辰,试帖诗,也只不过半个时辰,一上午的时间谢青云就写好的试题。

出于前世的习惯,又将卷子细细看过一遍,才摇响铃铛,谢青云这般严谨的态度全被关注他的孙韬看在眼里。

孙韬抚抚胡须,心中暗自点头,若是名次过得去,便推荐给老友。

考完后,接下来就是等待揭榜的日子。

这次都是不像县试和府试那般,风平浪静,或许是院试最为重要,最终一个省城也只选中五百名,意味着又有一半的童生被刷下去。

三日后,第一场考试发案,谢青云不无意外的又取得了头名。

隔日去将覆试考过,再放案也是三日后。

谢青云期间和周清他们聚了,也知晓周清等人的名次,虽不靠前,但也有惊无险的取得了生员的资格,接下来就看是去县学进学还是府学。

他们也知道了谢青云又是头名,第二场没有意外便是院案首,“小三元”已是囊中之物,也肯定能被招进国子监,便是一朝踏入了上层人士的圈子。

心中虽然很是羡慕,但也是真诚祝愿谢青云能走的更远,毕竟谢青云才不过十岁。

到了除弥封,放榜这日,谢青云没去凑这个热闹,只能人散的差不多,亲爹去看了谢青云的名次,随后两人便迫不及待的收拾东西要上京城。

他们走后,十岁神童第一次下场就取了“小三元”的消息传遍了保定府,还有那没考中回乡的童生,也把这个消息带了回去。

更多人好奇谢青云是何许人物,只都打听不到谢青云的消息,更是不知道人早就启程上京了。

周清这些知道些底细的也都纷纷否认,只说考完后就没再见了。

谢青知虽院试的名次不在前三,但也是取得了廪生的名额,也有进入国子监的实力。

想成为国子监的监生有三种法子,第一种就是你的父辈是三品以上的京官,或者是皇帝亲自批准,第二种就是谢青云这般,从各地秀才中选□□的,第三种便是捐银子,这种在国子监中是最不受待见的,称为“捐监”。

国子监作为官学,也是古代的最高学府,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一般被称为太学生,

而国子监也有自己的一套体系,除了教授孔、颜、曾、孟四氏的从九品教授司外,另有四十五名在职学官。

内设绳愆厅、博士厅、典簿厅、典籍厅、掌馔厅,还有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

最高的便是从四品祭酒,随后便是正六品司业,都是各一名。

正八品监丞一人,掌管绳愆厅,五名从八品五经博士坐镇博士厅,六堂共有一十五名从八品助教,正九品学正十名,从九品学录七名,一名从八品典簿掌管典簿厅,典籍厅也有一名从九品的典籍。

掌馔两名,都是不入流没品级的,衍圣公是孔氏世袭,为正二品。

这便是国子监的全部,宣德帝上位之后,极度缺乏人才,最先优选的便是国子监的太学生,而朝中官员有一半便是出自国子监。

可以想见,国子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怪那么多人挤破了头都想进去。

谢青云在成绩院试成绩出来后的当天,便收到了一张帖子,虽未言明是谁,但打开一看,竟是能直接推荐他去国子监的拜帖。

这几日都在赶路,谢青云闲着没事便在图书管里翻找关于国子监的资料,也发现了了一些乐趣,祭酒便是校长,司业是副校长,衍圣公是荣誉董事,其余的也各有分配。

这里的世界是本小说,以明朝为背景的架空小说,里面并没有具体的说过国子监的事,谢青云主要查看的便是明朝的国子监。

发现比较有趣的坐监积分制,为了能培养学生,激励学生成才早日入仕,明朝创立了学年学分只的坐监积分制。

其中具体的比较麻烦,只需知道坐监积分是要考核的,分别以坐堂、考课和学生成绩进行考核,以此决定学生是否能毕业,每季度考三次,三次皆在三等以上便可升学,然后接着六堂再考,积分制累积。

谢青云研究的津津有味,对国子监就更是期待起来。

这边他们还在赶路上京的时候,谢青知已经回到了松陵县,而他取了廪生的消息也早就传了回来。

不过松陵县人更加好奇的则是那个传闻中十岁神童,今年的小三元。

谢青知一回到县城便去见了他的老师,林老先生时刻派人能两边通知谢青知的消息,也早就知道考试期间发生的事。

看到谢青知的时候,林老先生莫名的有些复杂,自己这个弟子虽在读书上很有天赋,只是为人处事太过死板。

如今又知晓谢青云取了小三元,林老先生心里有些后悔,当初该在谢长时为难那孩子的时候,就将那孩子守在名下,那这时候就没有赵朗的事了。

得罪他的杨成和谢长时成了如今这模样,一个彻底毁了名声,一个却只能蜗居乡下。

虽不全是谢青云的手笔,可他一个小小的孩童能让人帮他,便是最好的证明。

可比谢青知这古板的『性』子好上太多,林老先生其实也忧心,若是以后进了官场,只能进翰林院当个闲职。

若是考的好了,能中榜眼或者探花,进了翰林院便是正七品的编修,虽无实权,但最适合谢青知不过。

只是这样便对自己起不到帮助,对那位也毫无用处,真是浪费了这读书的天赋。

想到这里,林老先生不免叹息,到底是当初一时错了念头。

“老师,我想要回家看看。”谢青知淡着一张脸。

林老先生也了解他的『性』子,自从来了县城读书,他也有两三年未归家了,而之前谢长时那事也瞒到现在,现在既然已经考完,知晓了也无碍。

“我让马车送你回去。”林老先生没说什么,直接同意。

有林管事在,其他的事宜都会被安排妥当。

那边老谢家也在眼巴巴的等着消息,谢长时自从遭难后,脑子时而清醒,时而就会对着一件东西发愣,在林府养了那么久也没见好转,回家更是不曾好。

就是心中始终记着一件事,他儿子要去考科举,一定会看上秀才,然后举人进士,让自己以后享福,成了官老爷的爹。

发愣的时候想着这事便会直接笑出来,那哈喇流湿了前襟都毫无知觉。

杨氏从一开始的担心,到后来每日伺候他,渐渐的不耐烦起来,更何况少了谢如意,下面的三个孩子都要自己顾着。

特别是最小的五妞,不记事,一个不如意便能嚎哭起来,杨氏真是一点法子都没有。

要照顾谢长时和三个孩子,轮到自己做家务的时候也撒不开手,两年下来,白头发都多了许多,人也憔悴瘦了,不再是之前的温柔体贴,脸上多了皱痕,变得刻薄起来。

谢老太和小谢氏虽然老实了,那也仅限于谢老头在家的时候,背着谢老头,小谢氏不知道和杨氏吵过多少次。

杨氏简直将这姑侄两人恨到了骨子里,若不是她们,二房怎么会变得如今这模样,她男人也不会遭了这么大的祸事。

如今唯一支撑着杨氏的念头,便是在县城求学的三郎。

越是算着考期即将结束,就越能感受到老谢家严肃的气氛。

谢老头心里也盼着孙子能出息,当然仅限于三郎,他还不知道六郎也下场,而且还是保定府的小三元。

谢青知回到村里的时候,正是午饭后,闲在家里午睡。

两年过去,谢青知也发生了一点变化,首先是满身的文人气质,再加上在林府养着,根本就不像是乡里的孩子,倒像是富贵人家的小少爷。

而且谢青知也不是一个人回来的,他身后还跟了两个小厮,手中皆是提着林管事早就备好的东西。

听到敲门声,正在洒扫院子的小谢氏不耐烦的将扫把往地上一扔,口中抱怨,“来了来了,催命呢,敲什么敲,敲坏了你...”

一个赔字还没说出口,小谢氏就长大嘴巴愣在了原地。

“你...你是?”也不怪小谢氏没认出谢三郎,实在是他的变化太大。

谢青知倒是还记得小谢氏,只淡淡点头,“大伯娘。”

随后不管还在发愣的小谢氏直接进了屋,身后的两个小厮也赶紧跟上。

小谢氏愣了许久,在谢青知要进堂屋的时候才一嗓子喊出来,“你是三郎?!三郎!”

谢青知皱皱眉,各屋的人却被小谢氏这声音都引了出来。

特别是杨氏,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好,便直接跑出来,看见谢青知的那刻,杨氏心里悲喜交加,一下子冲过去就将谢青知抱住,嚎啕大哭起来。

“娘的儿啊,娘的三郎,你可终于是回来了。”杨氏哭的不能自己,她等这一刻等了许久,如今还像是做梦一般。

谢青知也有一年没见过爹娘,刚开始进学的那几个月,爹娘还会时不时去林看望自己,后来老师说爹娘为了不打扰他读书,以后便不再来见面。

当时谢青知便都信了,可看了如今和之前太大变化的娘亲,他难得的『露』出了别的表情,那是不悦,“发生了什么?”

杨氏还在哭着,听了儿子的问话只是摇头。

一旁看着侄子浑身气派的小谢氏,闻言心虚的低了头。

这时屋里的谢老头和谢老太也都赶了出来,见到最出息的孙子,平日沉稳的谢老头也不免激动。

上前来,谢老头一下子抓住谢青知的手,颤抖着声音问出自己忧心依旧的事情,“三郎,你考的如何?”

谢青知怕怕娘亲的后背,也不在意被谢老头抓着的右手,“虽是不才,却也中了廪生,不日便要启程,老师为我找了门路,或许能进国子监。”

谢老头激动的面红耳赤,抓着的手更加用力,“你说的都是真的?!”

随即不等谢青知回答,便哈哈大笑起来,“老天有眼啊,老天有眼,我们老谢家终于能有个出息的,往后便是到了地底,我也有脸见列祖列宗。”

谢老头兀自激动,谢青知的右手腕已经被他捏出了红痕,跟着回来的两个小厮相视一眼,其中一个便道,“老爷子,您可别太激动,那可是握笔写字的手,万一捏坏了可咋整。”

谢老头一听,赶紧松了力,他可不觉得小厮小题大做,那小厮说的对,这只手可金贵,得宝贝着才成。

谢青知摆手,“无碍,我不过是得了廪生,廪生有二十余名,比不得六郎。”

谢老头闻言一愣,三郎这话是什么意思,像是看出他的疑『惑』,谢青知主动解释,“六郎同我一起下场,取了县案首、府案首和院案首,是我们保定府的小三元。”

此言一出,谢老头愣住了,谢老太和小谢氏也愣住了,就连还在流泪不止的杨氏也瞪大了双眼,众人脸上摆满了不可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