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啦

字:
关灯 护眼
中文啦 > [综历史]衣被天下 > 第8章

第8章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综历史]衣被天下!

木白此前是毫不犹豫地站在大明这一边的,他的立场主要源于他接到的任务。

他这次的升级任务是【推广汉服】,根据任务名称下面的那排小字注解,这个任务就是将汉服的文化、意义、审美等广而告之云云。

其实,如果是普通的任务者在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肯定会往布庄、成衣方向考虑,亦或者是走上层路线,毕竟汉服虽然名为所有汉族人穿着的服饰,但实际上最吸引人、最具备推广性、后世人最喜欢看到的其实还是绫罗绸缎制成的,而且越是富贵有权,衣着越是精美。

但问题是木白不知道这些啊。

在他生活的年代,“汉族”这个词都还没有出现,民族这东西是近现代的概念,即便是【汉人】这个看似悠久的名词,其实也就是从西汉开始的,不过两千多年的历史。

那个年代,整个世界被简单地区分成了“我”和“蛮夷戎狄”,中原王都所在为“我”,其余的便是南蛮、东夷、西戎、北狄,统称蛮夷。

顺带一提,木白和他的小伙伴们其实是被划分到蛮夷这一边的。

咳咳,扯远了,总之,于木白而言,他是真没搞懂汉服是什么东西,之前一起做任务的小伙伴也没跟他科普过这个,所以,到了这个世界后,木白两眼一抹黑,干脆直接照字面意思去理解。

汉服,顾名思义不就汉人的衣服嘛?正好北面的大明这些时候一直宣传他们和北元不同,口号更是“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之类的。别说,这口号还挺朗朗上口的,反正木白第一次听就抓住了重点。

再稍稍一打听,无数被汉人的语言艺术绕进去的云南各部落都会喋喋不休吐槽汉人有多狡猾,木白刚到这儿没多久就成功get到了完成任务的大致方向,之后就很简单了。

大明既然是汉人政权,他们的衣服自然是汉服。

所以,推广汉服的途径就很明显了。一旦云南一地划入明朝的版图,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汉人来到这儿,名人效应加上官方扶持,按照木白的经验来说,本地人很快会穿上官方服饰,到时候效果自然就达到了。

考虑到如今双方的软硬实力,木白觉得这一把自己可以躺赢。

不过既然是升级任务肯定不会这么简单,木白也早就做好了其中会有各种障碍的心理准备,他可是连下一步都想好了。

在和几个组队的小伙伴一起聊天时,一个经验丰富的小伙伴曾经说过,在他们居住的大陆外还有更大更广阔的新世界。虽然有些名词木白听不懂,但他知道有更多的人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可推广对象。

他准备等他吃下这把的红利之后就想法子出国去,毕竟比起相对比较闭塞的内陆,海外才是更广阔的世界。

当然,这些事都要等他长大后才能做。在成长的过程中,木白也必须学习相关知识,并且进行资源的原始积累。

但他完全没想到在那些考验到来之前,面前竟然先出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难题。

——为什么汉人的和尚不能吃肉?为!什!么!

肉做错了什么?他们这儿的和尚都能吃,汉人的和尚怎么就不能吃了?难道汉人的和尚不用上山下田,否则都是干重体力活的,他们不吃肉哪来的力气?

几个问题在木白的脑袋瓜里轮番打转,最后化作了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那他还要当和尚吗?感觉虽然隐秘度很高但幸福度很低的样子。

就像大部分脑力派因为需要提供给大脑思考的能量所以基本都是甜食爱好者一样,他们武力派基本都是肉食动物,毕竟肌肉的形成需要丰富的蛋白质嘛。

要是真的不能吃肉的话,那可是要了亲命了。

……要不然还是再想想别的办法吧,忽然不是很想站在大明这边了呢。

王老先生见小少年整个人像霜打的茄子一样,很有些生无可恋的味道,顿时一乐,再一看边上的木文也是满脸的同情,更是笑开了花。

“有这般难吗?”虽然这么问,但王老先生也知道孩子对于肉食的渴望基本是和甜食划等号的,毕竟食以形补补,吃什么补什么,小孩正在快速生长期,对肉类的需求的确是比较大的。

他招招手,唤回了木白的神志,笑着宽慰道:“别想了,若真有那一日,便是你想要做和尚也做不了咯!”

“按照大明的规矩,除非是被遗弃在寺庙里的婴孩,男儿要过二十岁方能出家。”老先生看着再一次被雷劈到的木白,笑得很开心,“所以,你怕是要被迫还俗了。”

纵观历史,恐怕没有谁能够有比明朝的开国皇帝更丰富的人生经验了,经历过贫穷,做过放牛娃,出过家当过和尚,还混过□□。

正是这些来自于底层的社会经验让老朱清楚地知道百姓生活的艰难和困苦,同样他也知道这个社会存在很多弊病,并且在执政后一直避免重走这些错误的道路。

所以,尽管他当年做过和尚,也受到过来自寺庙的庇佑,老朱在当了皇帝之后脑子却是十分的清醒,他对僧道的管理一直都十分的严格,甚至到了严苛的程度。

首先,想出家必须经过释教考试,通过了才会给发度牒,也就是和尚的身份证。同时,度牒也是和尚传教的许可证,没有这张度牒的和尚如果外出布教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其次,朝廷对出家的年龄还设了死线,尤其是对女性,规定了只有超过40岁方可申请参加考试。

此举一方面是为了稳住税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巩固人口以及生产力,同时也是为了避免一些有辱斯文的事情发生,而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免恶人混入寺庙逃脱罪责。

按照如今的规矩,人一旦出家便属于方外之人,其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都会发生变化,他们的管理权也由官府转交到特殊部门。

因此官方的势力在寺庙前面常会觉得缩手缩脚,不太得劲不说,还有什么【人一旦出家前尘尽消】之类的潜规则在,在前朝就曾发生过僧道庇护亡命之徒的案例,因此朱元璋在这方面格外看重。

毫无疑问,木白这样一个连《心经》都读得有些磕绊的少年人是肯定过不了特殊考试的,而且有年龄死线在,哪怕明政府考虑到他们是刚归化的部族给予优待恐怕也过不了。

用洪武大帝的话来说就是:年纪轻轻的出什么家?这大好岁数的还不赶紧建功立业开疆扩土,把念经的时间花在多垦几块地,好好交税好好生娃才是阿弥陀佛。

咳咳,话糙理不糙。对于一个建国十多年还没有完成统一的国家来说,税务、人口缺一不可,因此老朱对于度牒的发放谨慎到了苛刻的程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木白摸了摸自己光洁的下巴,沉吟了片刻后觉得还是不能那么早放弃,毕竟按照他对管理层的了解,等明军赶走元军再彻底搞定这块土地上的土司土官们起码得过个两三年,到时候重点也得是人口普查划分田产。

等大明的官员能空出手来倒腾宗教信仰的时候没准得过个五六年,到时候他已经长大了,再虚报个年龄也不是混不过去。

至于背书……

木白瞪了眼面前的经书,吸了口气,不就是背书吗?背背就习惯了。

“可不能习惯哦。”仿佛从他的小表情中看出了学生那过于直线的脑回路,王先生笑呵呵说道,“这不过是个入门,待到徒儿背完了这本,为师再给你找些来。”

他顶着学生不敢置信的眼神说出了更恐怖的话:“不过徒儿啊,可不能只看这些释教的东西,正经知识也得学。来,这是几本史书,你一并拿回去看了。”

见木白直瞪瞪地看着被他拿出来的巴掌厚的一叠书稿,眼神热烈得快要烧起来,王老先生不疾不徐地在上面加了把柴:“这里头有为何独独汉人的僧人不能吃肉的原因,徒儿难道不好奇吗?”

木白瞪圆了眼睛,先生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以为他会像是小童一般上当吗?

老先生转脸看向了木文:“文儿哪,你未来半年的睡前故事先生可都是交给你阿兄了哦。”

木文原本听得有些懵懂的表情顿时严肃了起来,小孩一捏小拳头,看向木白的小眼神一下子BIUBIUBIU 射出了一排小星星。这还不够,木文小朋友还扯着大嗓门奶声奶气说道:“听阿兄说故事!”

……我觉得这真的大可不必。

木白的眼神瞬间就死了,他看着自家全身除了胡子是白的,内外全都黑透的先生嘀咕道:“我发现其实我也不是那么好奇……”

但木已成舟,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惨遭布置功课的木白乖乖地和王先生躬身道别后,怏怏地牵着弟弟的小爪子向家的方向走去,那小背影看上去别提有多萧瑟了,看得路过的尔呷都有些于心不忍啦。

“先生,这样好吗?”提着一个纸包的尔呷转到王先生背后扶住了他,同王老先生一起看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离去的背影,有些迟疑地问道,“您上次不是还说,孩子还小嘛。”

“正因为孩子还小——”老先生单手背后,迎风而立,很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说出来的话却格外冷酷无情,“现在不打就来不及了,你这个做师兄的也得长长心,别孩子长歪了都看不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

赶紧趁他没长大RUA他!

民族这个概念是动态的。

汉族这个称呼严格来说起源于西汉,不过当时叫做“汉人”在汉王朝完成大一统之后,原本的华夏人(中原人)和蛮(湖广一带)夷(浙江福建苏州等沿海一带)戎(西安以西)狄(河北以北)混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国家,这时候如果再搞地域的话就不利于地方团结,加上当时大家的敌人就是北方的匈奴,而匈奴又和北狄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那么一丢丢关系,所以为了齐心协力一起抗匈,区别敌我关系,大搞民族团结,当时就出现了汉人和匈奴人这个称呼。

最后就是只要你拿大汉国籍你就是汉人啦!

这个概念主要是西汉早期,后期的云南、南越、西域还有福建地区归入汉国之后也没搞名族概念(因为那时候匈奴已经被打成小饼饼了没必要搞宣传),这也是为啥汉族人多居于中心地带的原因,其实大家本来都可能是汉人,只是打了个时间差,就有了少数民族=w=

民族这个概念其实是舶来品,中国长期以来处于较为稳定的统治共居阶段,很少有人拿这东西做文章搞战争,当时要造反要反动的一般不会拿这个做文章,大家都是举清君侧想着翻身当皇帝统治全国,哪会搞什么民族独立民族自治就想着做一亩三分地土皇帝这么小家子气的事情(不是)所以“民族”这个概念还真没诞生,是差不多到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才真正出现,和“汉人”出现的原因一样,都是为了增加大家的归属感一起抗侵略。

所以“汉人”当时把蛮夷戎狄包进来,“中华民族”则是把所有接受过儒家文化洗礼,在内心承认自己身份的人都包进来,也包括当时的满人。

等到新中国建立后进行了一次最大规模的人口普查,56个民族才真正有了概念,在此之前很多少民自己都搞不清楚周边有哪些族,还有同一个族会有2个3个称呼,然后分开后聚居后就又变成2个族或者3个族的事情,所以当时根据文化传承进行了大工程的梳理和整理,顺便还有将他们的民族翻译成汉字进行文化记录等等(很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比如壮族以前就叫僮族、撞族,改名时候就选了个寓意好的同音字“壮”这样的例子有可多,感兴趣的话可以撸个论文哦!我知道你们都在论文期啦哈哈哈!!!

咳咳

除了民族概念外,国旗国徽国歌的概念其实也是近代才有的,一直到清政府时期为了外交活动方便,中国才有了自己的国旗。

不过别觉得这是咱们落伍,咋说呢,你们想想要国旗的时候是啥时候,国际上亮相,以平等的身份和别的国家进行外交联系的时候,但以前我们国基本上都是天朝上国,周边国家不是藩属国就是对立国,哪有面对面平等交流的时候。

而且自进入大一统后,中国历代都体量庞大,说出去不怕别人不知道你是哪个国家,自然也不用拿个国旗增加记忆点和提醒别人了。

实在有必要的话,挂个写着【宋】【明】【清】表示下国别的旗子就成。

国旗之所以都是图案,其实就是因为图案比文字更容易记忆,但当时的亚洲没人不识汉字啊,不认识就是你没文化,被揍了都怪不了别人,自然没必要动脑子去设计国旗的图案了。

……否则我估计朝堂上的士大夫会打起来,如果再加上国歌国徽的话……我觉得皇帝会头痛死(缩手手)如果有国旗,那基本图案应该就是龙戏珠之类的,大家都被布置过画国旗的任务吧?想想要是当年的学生也被要求画国旗,那是怎样的噩梦哟!

……咦,好像也挺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