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啦

字:
关灯 护眼
中文啦 > 我妻薄情 > 第252章 乐新年

第252章 乐新年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我妻薄情!

腊月的生活忙碌又充实。程丹若照旧为衙门的吏员安排年货, 遵循名单写帖子,并额外为他们提供了五斤毛线,算作员工福利, 回家让人织成衣裳, 这个冬天就不怕冻了。吏员们自是感恩戴德,纷纷回礼。这家送了一篮枣子,那家送点腌菜, 还有人今年养的鸡鸭吃得正肥,专程送来熏好的鸡鸭。程丹若收到一大堆土仪, 自家吃也吃不完,紧急打包,送去京城给晏家。晏鸿之接着年礼, 大为惊喜, 立马下帖子邀请二三好友赏雪小酌。他的朋友分别是礼部尚书王厚文、詹事府少詹事余有田、国子监司业艾世年,不是他当年的故友旧交, 就是后来认识的文坛好友。除了王尚书,都是清水衙门,官职也不高, 一向只谈风月八卦, 不提政事(才怪了)。今天,晏鸿之就准备了熏鸭脯, 得意地说:“尝尝, 是我儿从大同寄过来的。”王尚书尝了口,没吭声。余少詹事是个实诚人, 吃完就说:“口味平平,侄女的手艺有待精进啊。”晏鸿之却道:“这可不是她亲手做的,是当地百姓送的, 还有什么鸡鸭鹅蛋,腌菜糖蒜,她说送的人家太多,自己吃不了,送来给我和她义母尝尝。”艾司业满脸愕然:“百姓送的?”“可不是。”晏鸿之说,“三郎的官是做得好,可不及她得民心啊。”王尚书就知道有猫腻,此时方说:“毛衣功在千秋,也难怪。”他有点愤愤,“明明是我看上的孙媳,你偏要从中作梗。”晏鸿之语重心长:“你家小六也没看上啊。三郎看得准。”王尚书多少有点感慨:“姻缘之事,真是冥冥之中天注定。”王六已经中了进士,二甲三十六,以他的年纪,说句少年英才不过分。他爹娘早就物色好了媳妇,是年祭酒家的大姑娘。这位也曾是柳氏相看过的儿媳,样貌秀丽温婉,才学过人,据说在家时就负责给弟弟启蒙。和王絮娘擅长诗文不同,这位年姑娘通经史,为人低调,鲜少出风头,是典型的书香门第的姑娘,清贵典雅。王六本不情愿,可先前在寺中遇见,听见她和弟弟讲解佛偈,忽然就乐意了。余少詹事见王尚书语气遗憾,不由问:“怎么,子真家的姑娘就这么好?”晏鸿之露出淡淡的微笑。“各家有各家的好。”都定了亲,王尚书傻了才会说他家坏话,“年家姑娘也懂事孝顺——我这不是想和子真当回亲家么。”这也是真心话,年家姑娘知书达理,王尚书不是不喜欢她,然而,朝廷风云变幻莫测,小五尚郡主,小六年轻,说不定什么时候,他就是下一个许继之。风雨欲来,年家姑娘能陪着小六随波沉浮,却不能帮他掌舵。“不说了。”王尚书又尝了口鸭脯,觉得下酒不错,“吃酒、吃酒。”晏鸿之刚举起酒杯。墨点:“老爷!”他

一哆嗦。“太太说了,您不能再喝酒了。”墨点苦口婆心,“您忘了吗?姑娘把药包都寄过来了,您再喝酒,就得每天喝药调理了。”晏鸿之一听,脚趾就隐约剧痛,赶紧放下酒杯:“我不喝,不喝还不行吗?”王、余、艾三人发出大声的嘲笑,空气中充满了愉快的气氛。--腊月中,程丹若收到了洪夫人寄来的年礼。比起靖海侯府的大手笔,晏家的东西并不多。晏鸿之准备了些书和笔墨,洪夫人送来一套江南的面脂、口脂,都是家常实用的东西。当然,少不了家信。晏鸿之提起前些日子的聚会,王六的婚事之外,余少詹事是在詹事府工作,这是为太子服务的部门,如今负责为几位候选人教书。他说,皇帝依旧每月检查诸位藩王的功课,比起其他对手,丰郡王好学聪明,谦逊有礼,说鹤立鸡群一点都不夸张。有御史上疏,请求早立皇嗣,将其余藩王打发出京,因为这不合祖宗规矩。这份奏折送上去,石沉大海,毫无反应。然后,艾司业提供了王五的动态。他和王尚书说,王五自从进入国子监后,读书倒也算认真,有了不少朋友。王尚书一点都没表态。“义父的朋友……”程丹若斟词酌句,“都挺有特色。”谢玄英道:“世兄在户部为官,老师难免上心,免得卷入纷争。”“这么看,许尚书致仕,确实是个聪明的做法。”程丹若道,“我看着信,都觉得心惊肉跳。”谢玄英蹙眉思索:“我觉得,陛下似乎……”“嗯?”“说不好,陛下的做法有点奇怪。”谢玄英难以描述心中的怪异,“总之,过继一事,你我绝不能牵扯入内。”程丹若点点头,道:“我只盼陛下身体康健,越久越好。”他们还太弱了,少不了帝王的恩宠和扶持。假如皇帝有个万一,新君上位,谁知道是什么样的景象。“明年是任上的最后一年。”程丹若拍拍他的胸膛,“我们好好做,争取早日升官。”谢玄英握住她的手,点点头。--年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门口贴好对联,门楣上挂了金银泊纸,全都剪成人物或吉利的图案,窗户上贴各色纸画,什么美人花草,样样不同。程丹若写了一堆的“酉”字,倒贴在器物上,据说可以招财避灾。她亲自剪柏树枝,穿插过柿饼,扎进底下衬托的橘子,是为百事大吉。这个被慎重地摆在三堂的供桌最中央。左边的位置,是一个放大柿子的白瓷盘,周围撒了一圈花生,右边是一个大橘子和一个大冻梨。谢玄英瞧了半天,只瞧出一个百事大吉,问她:“旁边两个是什么?”程丹若说:“好事(柿)发生(花生),大吉(橘)大利(梨)”谢玄英拧眉,抬手把冻梨拿走,换成了栗子。“怎么能用梨呢?”他教训,“梨不祥。”程丹若:“……”迷信。她擦擦冻梨,已经软塌塌的

,直接剥皮吃掉。除夕当日,衙门外头架起了一个铁盆,底下是二十四条松柴,故又叫“松盆”。这东西也没有别的用处,烧得火热后跨过,就能除晦气。这是吏书的建议,他说今年遇到蝗神,大家心里都不太舒服,为了祈求明年风调雨顺,今年最好祭祀一下。程丹若已经意识到,在民智未开的古代,多搞祭祀和合理的迷信活动,有利民众身心。但祭祀费钱,大冬天让谢玄英在外面吹几个时辰的冷风,她也觉得没必要,于是就想了跨火盆的法子。而且,专门把火盆放在大门外,照壁内的地方。这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宣化坊”,是父母官教化百姓之地,有时候张榜通知事项,也专门贴在宣化坊的墙边。摆在这里,意思也很明显,与民同乐。为安全着想,松盆上罩着铁丝,而且用竹木搭了一个矮桥,免得火星燎人,还能防风雪熄灭火堆。竹桥西面进,东面出,终点挂了一面铜锣,跨过去就敲一下,惊走小人恶鬼。很简单的设施,老百姓却很感兴趣,一大早就有人在跨火盆敲锣。咚——咚——咚。清脆的锣鼓声响彻天际,今年秋天蝗灾带来的阴霾,好像也因此消失了。谢玄英十分佩服妻子安稳民心的本事:“你是怎么想到的?”程丹若如实道:“这样省钱又暖和。”他懂了:“你心里有百姓。”天色渐暗,街上行人渐渐稀少,大家都回家过年了。和去年除夕一样,程丹若和谢玄英先吃年夜饭,酒足饭饱,就打发丫头去西花厅玩耍,两人则钻进次间,坐在炕上打牌。烛火通明,炕边的矮桌上摆着屠苏酒、冰糖果子、坚果拼盘。坚果必须是有嚼头的,什么栗子,榛子、银杏、炒蚕豆,或者鸡骨、蟹鳌之类的东西,这叫“毕剥”,和爆竹一个用意,必须吃起来有响头才好。程丹若额外烤了一盘薯片,撒上胡椒粉当零食。谢玄英就着她的手尝了,道:“红薯和土豆都是良种,吃法多且饱腹,真是一等一的好物。”“还有苞米。”程丹若清脆地咬断薯片,“这也是海外之物,与它们是一个地方,耐旱耐寒,可以榨油。”谢玄英:“长什么样?”程丹若道:“改天给你画。”他说:“总叫龙子化替我们寻,不是个办法,不若明年末,我们寻个机会,调到两广去,如何?”她道:“能去自然最好,可这些作物反倒不适宜两广闷热的气候。它们原本是长在海外国度的北方。”谢玄英看过她买来的世界地图,对地球的疆域已有了解:“也是在北地,那里也一样冷旱吗?”程丹若:“……这就要说到太阳和大地的关系了。”“你说吧,我听。”程丹若看看手里的牌,十分狐疑:“你是不是要输了,故意岔开话题?”谢玄英把牌给她看。快赢了。她抿住嘴角。谢玄英扔掉牙牌,佯叹口气:“我就是故

意岔开的,什么都瞒不过你。”“你不是快赢了?”她才不信。“可我想你赢。”谢玄英坐到她身边,拥她入怀,“我舍不得你输。”程丹若绷不住了:“一两银子我还是输得起的。”她去摸钱袋子,他收拢臂膀,不让她动。“放开。”她推他的胸。谢玄英任由她,始终不肯松手。程丹若改捶他肩膀。无果。再掐两把手臂。未成。调戏完了,也累了,后仰靠在他怀里:“还打吗?”“想抱你一会儿。”他道,“丹娘,今年是第三年了。”程丹若“嗯”了声。“最近我一直在想,人有太多做不到的事。但和你一起守岁,我做到了。”谢玄英阖上眼,以嘴唇感受她的温度,她颈间的脉搏,“我们这样到老,好不好?”程丹若问:“你不会厌倦吗?”“其实,我不明白为何有人喜新厌旧。”他道,“人又不是物件,物件会过时变旧,人却无时无刻不在变。你我是同在江上泛舟的人,彼此依靠支撑,若剩我一个人,不免孤寂又畏惧。”程丹若低下头,他的手指搭在她的腿上,修长白皙,手背淌过青色的河流,静默无声。她轻轻按住他的静脉,忽然说:“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他接上后半句,倏地记起旧事,“你可记得,当初大宗伯带王五去老师家,我们联诗。”程丹若:“……记得。”绞尽脑汁想牡丹,想的她怀疑人生。然而,谢玄英牢记的却是另一事:“你朝王五笑了多次,对我视若无睹。”程丹若扭头,怀疑耳朵:“我朝王五笑?对你视若无睹?”他吐字清晰:“是。”“有吗?”她满心迷茫,完全不记得这一茬了。谢玄英道:“你不看我。”她:“呃。”“我一直在帮你,你眼里却只有别人。”程丹若有点相信了,她和王五相亲的时候,确实打量过对方:“我就随便看看。”谢玄英:“为何不看我?”她只好转过身,面对面瞧着他:“看你,我现在就看你。”再说下去,一会儿吃馄饨,都不用蘸醋了。但看他似乎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今夜守岁,烛灯点得格外明亮,烛火晕光朦胧,他斜靠在长条枕上,白色的中衣外头,只穿一件薄羊绒毛衣,面容柔和得不可思议。她情不自禁地伸手,抚摸他的脸庞。他现在,可真像一个男朋友啊。窗外,爆竹声响,新岁又至。泰平二十二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