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朱元璋的答案,仿佛早就刻在了骨子里。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典藏华夏:开局点评十大帝皇!!
朱元璋双眼紧紧看着顾峰,他笑问道:“敢问先生,这其中,什么是最轻的,什么是最重的?”
顾峰听了朱元璋的话,默默思考起来。
他的这个问题,比较之前所有帝王的问题,其实都要实际。
顾峰回答道:“我认为,不是轻重的问题,而是顺序的问题,政有所改排第一,民有所食排第二。”
“而商有所通排第三。”
“军有所用则是排第四。”
“内防乱臣贼子是第五。”
“外御强敌应该是第六。”
但是,听到他的回答,朱元璋摇了摇头,说道:“不对。”
顾峰问道:“为何?”
朱元璋说道:“我说的这这些里面,民有所食应该是第一!”
“而外御强敌是第二,防乱臣贼子,应该是第三。”
“政有所改是第四,军有所用是第五。”
“商有所通,应该是最后,也就是排第六!”
而朱元璋不认同顾峰之后,又说出了自己的答案,看得观众们人都看傻了。
“这两个人不像是提问和回答,反而像是在辩论啊!”
“卧槽,这两个人的对话这么深奥的么?我脑子都要跟不上了。”
“我得到一个内部的消息,有人偷偷跟我说。顾峰其实和帝王对话的内容,不仅是是给我们看,还是给全世界看的。”
“我看出来了,现在他们两个人说的话似乎很普通,但是顾峰的目的就是引出朱元璋的话的内容。”
“朱元璋代表了华夏那个鼎盛的朝代,而顾峰则是代表我们现代,这其实是一场对诀啊!”
……
画面里面。
朱元璋气势磅礴,他的答案,仿佛是早就刻在了骨子里。
这便是他的为君之道。
他问的这些问题,其实是想看他的为君之道,和顾峰的那个后世,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朱元璋内心当然不是一个平平无奇的老头子,他可是狡猾的老狐狸。
他从腥风血雨里面杀出来,依靠的除了胆大过人,还有那藏在机智之下的狡猾,而他内里也少不了一股狠辣的劲儿。
正是如此,他才一步步走到了帝王的位置。
顾峰听了他的答案,笑着反问道:“敢问陛下,你这个排名,是什么原因?”
其实,朱元璋可以立刻回答,他早就有答案。
但是他仍旧思考起来,他思考的内容,不是想着应该如何解释。
而是他怎么想也不明白,为什么顾峰会有那样的答案。
为何“商”会排在第三?
而他认为最重要的抵御强敌,却排在了最后?
后世的治国之道,为何和他的完全不一样?
但是,尽管心里面非常的好奇,朱元璋同时也知道自己该说什么。
朱元璋目视前方。缓缓地开口说道:“因为,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
“若果天下苍生食不果腹,则天下大乱。”
“因此,必须放在第一位。”
“而我们周围强敌围绕,需要时刻警惕外敌,若非如此,同样天下大乱,因此排第二。”
他的这个答案,不仅是他的亲生经历,还是他在这大殿之内,苦想无数遍之后得出的结论。
“内防臣子排第三,是因为这天下的绝大部分官职上都是抹着蜜,总会招惹苍蝇。”
“所以必须强势镇压。”
“这三处地方都做好了,天下就安定了,然后,便是着手政事,去进行改革。”
“而军有所用,是因为令到百姓安居乐业,为官清廉,因此兵有粮饷,马有草食,所以,排到了第五。”
“至于商……”
朱元璋轻轻皱起了眉头,可以见得,明太祖不待见商人。
他说道。“商有所通,排到最后便可。”
解释完毕之后,他颇为自豪地看着顾峰:“这就是我的为君之道,也是大明的治国之道!”
但是,顾峰听完之后,却笑了笑,看着朱元璋摇了摇头。
朱元璋看见他似乎不认同自己的答案,不由得眼皮一跳。
虽然顾峰是他的先生,但是他说出的道理,却是实在有用的,没看百姓都在他的治理之下,过得越来越好了么?
他认为,顾峰是认可他的想法的。
到底是多年的帝王,在这一刻,朱元璋感到了一种久违的被冒犯的不适感。
他朝顾峰问道:“先生,敢问我说的有何不对?”
顾峰说道:“你的话,不但不对,而且,还大错特错。”
朱元璋内心突然升起一阵恼怒的感觉。
因为顾峰这样说,就是否定了他的治国之道,否定了他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的功绩!
这简直就是侮辱,但是这么说的人是顾峰。
朱元璋只能强行压抑着怒火,问道:“先生此话何解?”
所有看着直播的观众们,立刻便能感觉到朱元璋的帝王之气。
“哇,这是要开大了吗?!”
“这两个人,仅仅是说话就感觉火花四溅!!”
“相隔六百年,答案肯定是不一样的啊,朱元璋这么问的话,必然是输了啊!”
“你们发现了么,事实证明,如果要和顾峰辩论的话,那么最终的下场就是认输,当年李世民秦始皇都不服顾峰,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哈哈哈哈,是的,恐怕朱元璋这一期的结局也是和之前的结果一样!”
顾峰不是第一次和皇帝对峙博弈。
因此,他丝毫没有畏惧,直视着朱元璋的目光。
他刚才所说,全是他们后世的治国之道,那都是实践之后得出真理,完全不会输给朱元璋。
顾峰微微一笑,显得气定神闲,他开口说道:“晚辈不是皇帝,不是王侯将相。”
“我在后世,直视一个凡夫俗子,和大明诸多普普通通的百姓一样。”
“但是你既然这么问,那么我就用后世的治国之道,来和你的治世之道做个比较。”
朱元璋当了皇帝二十年,他每天在宫中想的就是如何治理国家。
需要他批改的奏折每天就有两百多章,而且,他平均每天需要处理的国事就要四百多条。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量,都是经过他思考之后,扎扎实实地用在了实际上,才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