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朕要好好的重用他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叫你来平定天下,你却征服全世界!
“陛下,而今内忧外患,国事如蜩如螗,臣等奏请起复孙少师,让他重新主持政务。”忽然哗啦啦的一群人跪在崇祯的面前。
这些人都是东林党人,显然他们是想借用这个机会,迎回孙承宗重新主持政局。
孙承宗不去附近的保定总督那里告捷,却选择直达上听,显然他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希望通过这次机会能够吸引崇祯的关注。
崇祯心中顿感不悦,刚才的欣喜一扫而光,当他面色平淡,根本让外人看不出有什么波澜:“此事且容后再议。”
“朕乏了,就先行回宫了,剩下的事就有劳各位爱卿了。”丢下了这句话,崇祯就头也不回的带着人进入了宫门。
路上崇祯心情波澜,但是却找不到任何人述说,甚是苦闷。
现在提到东林党人,崇祯心里就恼火,当年听信了这些人的鬼话,自己上台就干掉了魏忠贤。
结果呢?魏忠贤在时,辽东能稳,国内能控,朝廷度用尚足。
虽然他专政擅权,打击异己,坏事的确干了一些,但关键是他能干事,不是东林党这群人一般,自命清高,只有嘴皮子功夫,党同伐异。
干掉了魏忠贤后,给崇祯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让东林得势,朝堂上缺乏平衡之术,魏忠贤虽然号称九千岁,只不过是一个需要依附于皇帝的“家奴”。
毕竟崇祯干掉魏忠贤只不过是用了十几天而已,基本是属于说拿下就拿下的那种。
作为家奴,只能靠讨好皇帝才能保证权力,那么自然干的会是有利于皇帝本人的事情。
只可惜崇祯登基时才十六岁,也就是现在高一学生般大的年龄,上来就被东林党人给忽悠了,不仅被东林党人忽悠干掉了魏忠贤,还被袁崇焕忽悠五年平辽。
结果干掉魏忠贤第二年,建奴就绕过了山海关,打到了紫禁城下,蹂躏京师达数月之久,史称“己巳之变。”
魏忠贤的干掉,使得朝中的文臣势力得不到平衡,东林党再无强人压制。
直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推移,崇祯也才开始看清了东林党人的面目,现在的崇祯心中对东林党人其实是非常厌恶的。
从他赋闲孙承宗,启用杨嗣昌就可以看出来。
再说孙承宗,虽然对大明可以说是满门忠烈,但是孙承宗的辽东政策的确不适合当下的大明。
比如孙承宗建立的关锦防线,这是一条非常奇葩的防线,一般的防线都是横亘于敌我两方,但是关锦防线却是纵向的,是一条沿着辽西走廊纵向延伸两百余公里的堡垒群。
这条防线每年耗银达三百多万两,用的钱比九边军镇还多,以至于需要拖欠九边的饷银,来满足关锦的需求。
而明末恰好没钱,巨大的财政危机也是明亡的原因之一。
目前修到了锦州,一年就耗银三百多万两,关键孙承宗还打算修到广宁去,结果在修大凌河城时惨败,终至于被百官弹劾,赋闲在家。
一条防线,随着距离的延伸,后勤压力也是递增的,如果按照孙承宗的这种修堡垒阵的方法收复辽东,不等辽东收复,早已经彻底拖死了大明。
庞大的关锦防线,实际上并没有挡住建奴铁骑,建奴数次入塞,都是绕过关锦防线,从长城入关,花费巨资打造的关锦防线,每一次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建奴入关。
魏忠贤在时,还能派出太监到处收商税,收矿税,四处搞钱,勉强能够支持辽东所需。
但是魏忠贤已经死了,谁还能再去搞钱支援辽东,这也是孙承宗一直被赋闲在家的原因。
魏忠贤搞钱,他搞的主要是商税矿税等,并没有增田赋,他不是是找农民搞钱,他是找商人、资本家、地主搞钱。
这也是魏忠贤一直被世人抨击的原因之一,当时把持文笔的士大夫,其实本身基本都属于魏忠贤搞钱对象的这一阶级。
崇祯不知不觉已经回到了御书房。
这时周皇后已经御书房内等候多时,见崇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甚觉怪异:“陛下,臣妾刚刚听说孙少师打了一个大捷,陛下龙颜大悦,亲自在午门外观首级去了,可为何陛下却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莫非这次大捷又是假的。”
崇祯茫然地道:“皇后误会了,这次大捷是真的,真真正正的一次大捷。”
周皇后纳闷地问道:“那陛下为何却如此闷闷不乐?”
“此事说来话长。”崇祯叹了一口后,转而微微一笑:“皇后今日为何到此。”
周皇后道:“我见陛下这些日子勤于国事,而我一个妇道人家,却又帮不上什么,所以特意吩咐御膳房做了一道银耳羹,亲自给陛下送来。”
周皇后边说,边轻手轻脚的将一个精致的食盒递到崇祯面前,“陛下有烦心事的话,那臣妾就先行告退了”。
崇祯虽为亡国之君,但不是亡国昏君,相反他还是一个非常勤政节俭的君主,史书记载“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身上的衣服破了,甚至由周皇后亲自给他打补丁。
明亡之后,连那些在清朝的明朝遗老遗少士大夫们,也很少有人骂他的,但他的缺点也很多,终究还是亡国之君。
两个人就这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度过他们短暂的一生,最后崇祯在煤山殉国,周皇后也在宫内自缢。
送走皇后之后,忽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连忙对着王承恩道:“王伴伴,你现在去就兵部搜查档案,搞清楚这个李俊业到底是什么来头,朕要好好的重用他!”
孙承宗的这次告捷已经引起了轰动,并且他在奏章里,对李俊业毫不吝笔墨,李俊业已经引起了不少朝中大员的关注。
等王承恩风风火火的赶到兵部的时候,李俊业的档案资料,早已被人提出。
伏在李俊业档案前的不是别人,正是崇祯无比信任的重臣杨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