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资源枯竭 不得已的扩张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位面开拓者:梦想与旗帜!
公元1342年,对苏星云而言,是精彩一年。随着和县土地上粮食丰收,这片富庶之地声名远播,吸引了大量周边流浪者慕名而来,渴望在这片土地上找到生存的希望。
苏星云重视这批宝贵的人力资源,没有让这股力量闲置,迅速行动起来,建立并扩展了净化营地(可以理解为一种集中安置与劳动管理的场所),在此基础上,一种新型农业组织形式——集体农庄悄然兴起,成为历史转折时期的创新之举。
在集体农庄中,新到的移民被组织起来,共同劳作,以工分制度来衡量每个人的贡献。这不仅激发了大家的劳动热情,也让他们为未来几年内在和县安家立业的目标奋力拼搏。因为苏星云明确规定,每位移民需在集体农庄中辛勤耕耘三年,三年后,根据各自累积的工分,公平分配土地,确保付出与收获成正比。
移民们知道,每一滴汗水都是为自己流的,因此,他们毫不吝啬地投入到劳动中,使得集体农庄的生产效率显着提升。此外,苏星云还鼓励学习识字,将教育融入劳动,因为知识同样能够转化为工分。
公元1342年的炎炎夏日,一场农业革命悄然上演。十台崭新的蒸汽拖拉机轰鸣着踏入农场,如钢铁巨兽,在田野上穿梭,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声响和滚滚的黑烟白雾,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每台都拥有着相当于二十头壮牛的耕作效能,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农耕模式。
然而,高科技伴随着复杂的维护保养。这些蒸汽拖拉机虽强,却也带着不少“小脾气”——换活塞成了家常便饭,每工作一小时就得停下换木塞,耗时至少二十分钟来更换。但即便如此,的移民们亲眼目睹这些“铁牛”在驾驶员的操控下,高效犁耕,心中的震撼可想而知。
第一次见到这些拖拉机时,移民们被巨型机械震撼到了,有的想要跪拜。在他们有限的想象力中,这些发出怪异声响、吞吐黑烟的钢铁怪物,简直就是妖怪。幸好,民兵队的及时解释让大家明白:这些“铁牛”其实是现代工匠制造出来的,是机械厂中技艺高超的“现代鲁班”们精心打造,专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而生。
民兵们满脸得意,眉飞色舞地向新来的移民们讲述着他们的新发现——拖拉机,那神情仿佛在说,这可是咱们村的大宝贝!其实,他们自己也才几天前头一回见这铁家伙,心里那股子新奇劲儿,跟移民们现在一个样儿。
一番讲解后,移民们纷纷从座位上站起,目光中满是对驾驶拖拉机者的敬佩。紧接着,一个重磅消息让现场气氛瞬间沸腾:原来,这些驾驶高手都是机械厂的专家,他们此行不仅是展示,更重要的是要传授技艺,让一部分人快速掌握拖拉机的驾驶和简单维修技能。
这意味着什么?学会了驾驶拖拉机,在田间地头一展身手,那工分可就不是一星半点了,直接翻倍往上涨!这可是实打实的好处!
在集体农场,工分那可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攒够了工分,三年后直接换地,一个壮劳力认真干三年,轻松拿下20亩良田,拼一拼,30亩也不在话下。但有个上限,就是30亩封顶,不过别担心,多出来的工分儿还能换其他东西,像那些质量上乘的铁家伙。
移民们可算是明白了,领地里知识就是力量,特别是学开拖拉机的,还得识字才行。这下,大家对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噌噌往上涨,都想着多掌握本事。
蒸汽拖拉机简直是种地神器,买耕牛的钱省了一大笔。更厉害的是,工匠还在发明了新型木质活塞,他们经过研究发现,北方的硬木头,经过桐油这么一处理,做出来的活塞很耐用,让人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代的木匠工艺,将木头的性能摸得透透的!
不过领地中的农业代表在了解到拖拉机的优秀表现后,对苏星云以及行政组只将拖拉机放在集体农庄中使用的命令第一次发出了质疑。
占据议会半壁江山的农业代表,对于行政组将拖拉机这种优秀的生产工具优先放在集体农庄中使用,表示了不满。特别农民代表在熟悉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后,特别热衷于维护自己的权益。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行政组与农业代表达成了妥协,制定了一个方案,每一个公社如果识字率达到100%,就可以可以派出一个名额学习驾驶维护拖拉机,某一公社申请到使用拖拉机的资格后可以酌情扩大公社耕地规模。
行政组强硬的解释道,文盲是没有能力学习驾驶拖拉机这种新式产物的。原先公社中一直是以力气大为尊,一个强壮的庄稼把式意味着能干活,至于识字这种上面分派的任务,对这种虚头巴脑的指令农民一直不以为然,在领地中一直是是识字率最低的团体,识字率达到100%的公社绝对是凤毛麟角。好在农业代表得到了这种结果,也算是对乡村父老有个交代了。
尽管这蒸汽拖拉机笨重,跟现代社会的机器没法比,但它却是这个时代的巅峰之作,背后藏着领地内最新的炼钢、水利机床和电力技术。每一台都是工匠们精雕细琢的杰作,不过代价是产量很低,一个月顶天了就两台。
苏星云内心着急,特别希望像现代社会一样,零件一凑,流水线上一转,产量就噌噌噌就上来了。但现实是残酷的,领地里那点钢铁产量,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制造的需要。流水线?哼,想都别想,原材料跟不上,神仙也白搭。
农田粮食产量遇到了古代种田的天花板,农民再努力产量也不会增加。苏星云琢磨了两招破局:
第一招,工业造化肥,听起来简单无比,但仔细一研究,仅仅是合成氨技术那门槛,就卡死了无数二战后的国家。钢瓶质量这一关,在现代都是硬骨头,更别说这原始小作坊了。新中国那也是科技树长了几十年,直到改革后才拥有大规模制造化肥的能力,现在想都不要想。苏星云苦笑,梦想可以有,但妄想就免了。
第二招,扩张土地!土地不扩张,再这么消耗下去就是等死,跟二战时的日本一样,经济压力超大,到了破产的边缘,不打是不行的,打仗就需要面对超级强敌。苏星云现在就这么个处境,要么憋着等死,要么豁出去拼一把。这世道,不进则退,苏星云已经准备好了,要干就干票大的!
公元1342年秋,苏星云盯着地图,下定决心,发展还是要打出来的,打得一拳出,免得百拳来。秋收一完,他立马给各地的民兵下了动员令。会上,苏星云直截了当,说了抢地盘的紧迫性,尤其对西边那些肥得流油的地主地,领地现在望眼欲穿。底下的代表们一听,纷纷点头,十分积极的拥护这次行动!
不得不说,当一种犯罪方式没有得到惩罚,在利益的驱动下就肯定会有第二次。不得不说,当一种犯罪方式没有得到惩罚,在利益的驱动下就肯定会有第二次。在第一次对外扩张的时候,淮南西路最高长官莫日根没有对苏星云进行打击,造成了领地中的人一种错觉,那就是没有人管他们,对领地外的地盘存在着一种土匪心态。心想既然能抢第一次没啥事,那么抢第二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原本苏星云还担心动员令不给力,还下达了补贴政策。那就是,这次参与打土豪获得的土地由集体农场耕种,每年产出的粮食中提出3成,按军功大小分配给参战者,一直持续三年。结果在这种片面的宣传中,民兵征集的场面真是火爆。只是所有人都下意识的忽略了这样做元朝政府的反应。
苏星云一口气拉起了两万民兵,这回可是下了血本,要不是想着村里还得留点人守卫,这数字还得涨。他分成五路兵马,配上闪闪长矛,还增加了套芦苇加铁片的轻甲,和同款的头盔,。每队标配十门火炮、一架投石机,训练一番后,列队、摆阵的动作做很标准。
更厉害的是,他还从护村队里抽调精英,组成了两千人的火炮军团,四十门火炮,火力十足。这配置,要是苏星云真豁出去干,半年内就能打出当时太平天国的面积来,这个武力程度,放在哪个朝代都是造反界的扛把子。
可苏星云站在这支军队前,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冷风一吹,他就清醒了。他明白,这次行动是冲着那些土豪的地去的,不是真的要扯旗造反。现在造反的时机还没到,自身太弱小,并且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这才不得不跟外面的人硬碰硬。
他给自己定了调:抢粮不抢权,目标明确,行动迅速,打完就跑,绝不恋战。毕竟,真正的挑战还在后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