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啦

字:
关灯 护眼
中文啦 > 明朝那些事儿 > 第24章 红衣神炮轻骑载,英主谋略震四方

第24章 红衣神炮轻骑载,英主谋略震四方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明朝那些事儿!

朱由检眉宇间掠过一抹深邃的忧虑,沉声言道:“国库虽已近枯竭,然令皇太极承担赔款,乃势在必行,不容置疑。白银百万两,良驹十万匹,失地须归,且需撤离朝鲜之兵,此为吾朝之底线。”

言犹在耳,殿内空气凝重如磐,言官中有附和之声,却难掩其忧心忡忡。

杨嗣昌闻言,面色微变,上前一步,语带忧虑:“陛下圣明,然此等苛刻条件,恐激怒皇太极,致其狗急跳墙,反扑之势不可小觑。大明正值休养生息之际,需谨慎行事,以免战事再起,生灵涂炭。”

言辞恳切,可见其忠心耿耿。其心中暗忖,此刻正是大明亟需喘息之机,议和之路虽布满荆棘,却也是通往复兴的必经之路。杨嗣昌深知,唯有把握这微妙平衡,方能引领大明走出困境,迎来新生。

朱由检目光如炬,穿透重重迷雾,坚定地说道:“朕意已决,议和乃权宜之计,非为退缩,实为蓄势待发。

皇太极若欲顽抗,朕自有应对之策。大明之威,不容侵犯,亦不容轻忽。”

一番话落,殿内气氛为之一振,众人皆能感受到皇帝那份不屈不挠的决心与对未来的深切期许。

杨嗣昌心中五味杂陈,既感欣慰于皇帝的果敢,又忧虑着即将到来的未知挑战。

但他知道,无论前路如何坎坷,他们都必须携手并进,共同守护这片古老的土地,直至迎来真正的和平与繁荣。

朱由检龙袍加身,语气坚定:“杨卿所言极是,为防止皇太极贼影再袭,朕意已决,欲将那四千尊威震八方的红衣大炮,悉数调遣,筑起铜墙铁壁。”

祖大寿闻言,眉头紧锁,忧虑之情溢于言表:“陛下圣明,然则红衣大炮之巨,非等闲之物,每尊均需双骑并力拖拽,欲在短时间内穿越山川,直抵山海关,实乃难上加难。”

朱由检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深思,随即轻挥龙袍,威严中带着几分从容:“诸位爱卿,何不随朕移步午门,亲眼见证一番,或许能解此疑云。”

言罢,他缓缓步下龙椅,引领群臣,共赴午门之外。

这一举动,不仅是对群臣疑惑的解答,更是对即将展露的新奇之物的自信展现。午门之外,数门红衣大炮被红绸遮掩,宛如含羞之花,待展芳华。

“众爱卿,红衣大炮经朕改良之后,行动敏捷,欲速抵山海关,亦非难事。”

朱由检言道,旋即下令揭去红绸。众人眼前一亮,只见红衣大炮下方装有车轮,车轮上附着橡胶,大幅减少摩擦,行进轻盈自如。

此番革新,恰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昭示着大明王朝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朱由检决心以红衣大炮为利器,扞卫大明江山,谱写新的篇章。

“臣惶恐,实不知其故。”祖大寿说道,声中带有一丝谦卑与诚惶诚恐之意。“祖大寿,你去试试其重量。”

朱由检说道,语气中透着几分考验之意。

祖大寿心中,对这位天子的情感曾如秋水共长天一色,一片淡漠,未曾有过多少波澜。

然而,自那次将私藏之物献于皇太极之手,目睹其非凡气度与深邃谋略后,《易经》云:“君子以见善则迁”,心中竟悄然生出一股由衷的敬意。

“臣,领旨谢恩。”

言罢,祖大寿步伐稳健,带着几分决绝与期待,径直迈向那庄严的午门之下。

阳光洒落,为他坚毅的身影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恰似《诗经》所言:“彼其之子,邦之光也。”

眼前,那尊赫赫有名的红衣大炮,宛如沉睡中的巨兽,其重逾千斤,非人力所能轻易撼动。

祖大寿心中虽有疑虑,暗忖如此庞然大物,单凭一己之力,岂能撼动分毫?但望向那龙袍加身、自信满溢的皇帝,他心中那份不信,却也渐渐化作了对君王意志的敬畏。

他深知,这不仅仅是对力量的考验,更是对君臣一心、共克时艰信念的试炼。

正如《左传》所言:“上下同欲者胜”。于是,祖大寿深吸一口气,将心中杂念尽数摒除,只余下对皇命的忠诚与对胜利的渴望。

“臣虽不才,愿以血肉之躯,试此千斤之炮。不为证明个人之力,实为彰显陛下英明,及我大明将士万众一心、无坚不摧之志!”

言毕,祖大寿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驱使,他大吼一声,浑身肌肉紧绷,仿佛要将全身之力汇聚于双臂之间,誓要撼动这尊沉默的巨炮。

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他的身上,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当他轻轻搭上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于红衣大炮冰冷的铁缘之上,《庄子》曰:“运斤成风”,一种奇异的错觉悄然滋生——那曾以雷霆万钧之势震慑敌寇的庞然大物,竟仿佛被赋予了某种轻盈的魔力。

轻轻一施力,红衣大炮竟缓缓挪动了它沉重的身躯,宛如被春风拂动的柳枝,温柔而不可思议。祖大寿的眼中闪过一抹难以置信的光芒,心中翻涌着惊涛骇浪。

这昔日的战争巨兽,此刻竟似变得轻若无物,颠覆了所有关于力量与重量的常识。

旁观者们纷纷投来疑惑的目光,继而按捺不住好奇,也纷纷上前尝试。

他们的手掌紧贴炮身,汇聚起微不足道却汇聚成海的力量,红衣大炮竟真的在他们的推动下,缓缓向前滑动,留下一道道震撼人心的轨迹。

这一幕,如同梦境般不可思议,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瞠目结舌,心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撼。

他们从未想过,单凭人力,竟能驾驭这等国之重器,让其如臂使指,轻松自如。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此刻,众人皆悟,原来真正的力量,源自于上下齐心,共赴国难的决心。

“众卿家,如今可还有何疑虑萦绕心头?”朱由检的声音温和而坚定,穿透了周遭的喧嚣,直抵每个人的心田。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与期待,仿佛已预见到这一发现将为战局带来的转机。

群臣面面相觑,沉默中蕴含着复杂的情绪。

红衣大炮,这曾是他们心中不可撼动的守护神,如今却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在眼前,其运输与部署的难题迎刃而解,直抵前线亦不过是举手之劳。

“陛下英明,此等奇迹,实乃天佑我大明!”终于,有人打破了沉默,话语中满是激动与敬畏。

群臣纷纷附和,心中对于未来的战事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与期待。

红衣大炮的轻盈前行,不仅是对物理法则的挑战,更是对大明国运的昭示,预示着胜利的曙光即将照耀这片古老而坚韧的土地。

杨嗣昌惊愕之余,唇齿微张,眼中满是对那国之瑰宝的不可思议。

“此乃神器,非人力所为,实乃天授。”杨嗣昌心中暗自嘀咕,昔日的陛下,似乎总被眼前的琐事所绊,且多疑善变,令朝臣难以捉摸。

而今,眼前的君王却仿佛披上了一层深邃的迷雾,其心思之缜密,布局之深远,令人望尘莫及。

连杨嗣昌这等以言辞为剑的言官,也不由得心生敬畏。

对于红衣大炮的威能,他自是了然于胸。

那炮身虽重,却能在战马上灵活转移,其速度与战场瞬息万变的节奏完美契合,无疑是制胜的关键。

朱由检轻轻一语,道出了这神器之精髓:“红衣大炮,一骑可携,转战千里,足以应万变于疆场。”

祖大寿闻言,眼中闪过一抹精光,他深知此等利器对于提升军力的重要性,不禁高声赞道:“陛下英明神武,此等神器降临我朝,必能助我军如虎添翼,所向披靡!”

言罢,其声震屋瓦,满室皆是其对君王与神器双重敬仰的回声。

“微臣祖大寿,愿领命前往,共商和议之大事。”言罢,他俯身跪拜,姿态谦卑而坚定,眼中却闪烁着不容小觑的光芒。

心中暗自筹谋,即便和谈之路荆棘密布,他亦备有后手——那威力无匹的红衣大炮,足以成为他手中最锋利的剑,必要时,定让敌人见识到大明铁血的决心与力量。

身为武将,他的血脉中流淌着的是不灭的战魂,战场上的硝烟与荣耀,是他生命中最绚烂的色彩。

但此刻,他深知,智慧与策略同样重要,为了大明的安宁与辉煌,他甘愿暂弃刀剑,以舌战群儒之姿,踏上这条未知的和平之路。

朝堂之上,群臣激昂,仿佛每一缕空气都燃烧着复兴大明的炽热渴望。

红衣大炮,这一时代的奇迹,成为了他们心中最坚实的后盾,相信在它的轰鸣之下,大明的辉煌将如《周易》所言“革故鼎新”,重现于世。

而在辽沈的另一端,皇太极亦陷入了深深的思量。他提出的议和,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妥协,更是深谋远虑的布局。

他知道,每一次的让步都需以重大牺牲为代价,但这代价,若能换来长久的和平与发展,便是值得的。

两位王者,虽处不同阵营,却在这一刻,共同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各自盘算着未来的棋局。

一场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的较量,悄然拉开序幕,而红衣大炮的阴影,似乎已悄然笼罩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变数的土地上。

然而,他内心深处却燃起了一抹不舍的火焰,对那几座已紧握在手的城池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

这些城池,犹如一块块精心雕琢的基石,正缓缓堆砌起他雄图霸业的宏伟蓝图,让他的力量日益茁壮,怎可轻易放手?

一想到要将这一切归还,那些年深夜里的筹谋,无数次的布局与算计,似乎都将化作泡影,随风而逝。

那份不甘与失落,如同寒冬腊月里的一盆冷水,骤然浇熄了他心头的热情。

特别是当思绪飘至山海关上,那密密麻麻、直指苍穹的千门大炮,他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心中骇浪翻涌。

那些冰冷的钢铁巨兽,曾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也是敌人眼中无法逾越的天堑,如今却成了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世人皆道崇祯皇帝性情温婉,优柔寡断,但眼下的情势却让他暗自忖度,这位大明君王或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深沉与决绝。

多尔衮的败退,已让战局的天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能够与他麾下卢象升这等猛将比肩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难觅其踪。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的心中不禁生出一丝凉意。

更令他忧虑的是,那位他曾费尽心机想要招揽的智勇双全之将——祖大寿,如今也仿佛人间蒸发,音讯全无。

甚至,连那些本该是他左膀右臂的总兵们,也纷纷失去了联系,让他倍感孤立无援。

此情此景,不仅考验着他的智慧与胆识,更磨砺着他的意志与决心。

在这片风云变幻的疆场上,他深知,唯有坚守信念,方能逆境前行,直至最后的胜利。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皇太极独坐于幽暗的帐内,烛火摇曳,映照出他紧锁的眉头与深邃的眼眸。

外界的风声似乎都悄然屏息,唯余探子带回的只鳞片爪,关于崇祯那边的模糊情报,如同夜空中最微弱的星辰,难以照亮他心中的迷茫。

那些关乎战局核心的机密,如同被重重迷雾包裹的宝藏,遥不可及,让他倍感无力。

每一夜,当星辰隐退,月华如洗,皇太极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的心中,既有对未知敌人的深深忌惮,更有对宏图伟业的无限渴望与不甘。

中原,那片富饶而广袤的土地,仿佛是他魂牵梦绕的彼岸,却也是横亘在他面前的天堑。

他渴望跨越,却又被现实的迷雾所困。每当思绪至此,皇太极的心便如被巨石压顶,沉重而窒息。

然而,不甘之火,在他胸中熊熊燃烧,不肯熄灭。即便前路茫茫,他亦不愿轻言放弃。

皇太极深知,真正的王者,不在于从未跌倒,而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重新站起,以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前行。

正如《孟子》所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是,在这漫长的黑夜里,他开始默默筹谋,以智慧和坚韧为剑,誓要劈开眼前的迷雾,揭开那未知敌人的真实面目。

他的心中,已种下了新的希望之种,只待时机成熟,便能破土而出,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夜色依旧深沉,但皇太极的眼中却已有了光芒。

他相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进驻中原的宏愿,他的霸业之图,终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绽放出最璀璨的光彩。

晨光初破,紫禁城的阴霾似乎也未能全然驱散崇祯帝那令人心悸的威势。

关于崇祯帝坐拥五千红衣大炮的传言,早已如野火燎原,即便真相是明面上仅千门之数,这足以撼动山河的重器,也已让皇太极的八旗铁骑心生畏惧,步履维艰,仿佛每一道炮口都锁定着他们前进的道路。

大殿之内,皇太极端坐于龙椅之上,面容沉凝,目光如炬,穿透了周遭的沉闷与颓废。

文武百官,昔日里的骁勇与自信,此刻皆被无形的压力所笼罩,垂头丧气,仿佛连空气都沉重了几分,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机。

皇太极心中暗自思量,这千门红衣大炮,虽非传言中那般浩荡,却已足以成为悬于头顶的利剑,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与大明的博弈之局。

他深知,仅凭武力硬撼,绝非上策,唯有智取,方能破局。

于是,他缓缓开口,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诸位爱卿,眼下局势,我八旗虽勇,亦不可轻言战事。

崇祯之红衣大炮,虽非五千,千门亦足以震慑四方。我等当以智谋对之,寻得和谈之机,方为上策。”

言罢,殿内众人默然,心中各有所思,却皆知,唯有团结一致,方能共渡难关,再创辉煌。

言罢,大殿内一阵静默,随后,几位老臣缓缓抬头,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他们明白,皇太极此言,非但是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更是对未来策略的深远布局。正如《孙子兵法》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陛下圣明,”一位老臣躬身行礼,“我等当集思广益,拟出足以吸引崇祯帝眼球的谈判条件,既保我朝尊严,又解眼前之困。”

于是,一场关于如何与崇祯帝谈判的密谋,在皇太极的主持下悄然展开。

他们深知,这不仅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更是智慧与策略的交锋。

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能先一步洞察对方的心思,谁便能掌握主动权,引领风云变幻。

此乃一可怖之信号。若如此消沉不止,后果恐难以估量。

“今明军士气正盛,尤以红衣大炮为守。朕已决与崇祯议和,汝等可有良策?”皇太极言此,实乃万般无奈。

身为已然称帝之皇太极,此乃无法磨灭之创痛。初时气势汹汹以征崇祯,而今却又欲议和。

“大汗,臣以为令崇祯赔款百万,绢布万匹足矣。”

此条件尚算不过分,然其未料现今主动权在崇祯之手,欲议和唯有满足崇祯之条件。正如《战国策》所言:“攻人者,人必攻之;求人者,人必求之。”

皇太极瞥了一眼发言之人,旋即又阖上双眸。其欲付出代价,非为谋取更多。此时此刻,他心中所想,是如何在不利的局面中寻找到一线生机,以图将来。

正如《道德经》所云:“柔弱胜刚强。”他深知,在强敌面前,适度的退让未必不是一种胜利。

“众爱卿,”皇太极缓缓开口,“吾辈当务之急,乃是稳住阵脚,寻得和谈之契机。非为屈膝,而是为长远计。

吾等虽一时退让,但若能借此换取休养生息之机,亦不失为明智之举。”

众臣闻言,皆点头称是,心中亦明白,此刻的妥协,或将是未来反击的基石。

《左传》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在此时,唯有保持冷静,方能在未来的博弈中占据有利地位。

于是,众人开始筹划具体的和谈方案,力求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给予对方足够的诚意,以期达成双赢之局面。

毕竟,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大戏中,任何一方的失误,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