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后梁灭国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第47章 后梁灭国
李存勖杀了王铁枪,随后兵锋直指汴梁,汴梁城内空虚,现在是无兵防守,已经乱做了一团。
大家还记得朱温的大哥朱全昱吧?他三儿子叫朱友诲,曾经担任过陕州节度使,还是颇得民心的。有人曾经诬陷他企图谋乱,结果他就被自己的堂兄弟、皇帝朱友贞召到了京师,和他的两个哥哥朱友谅、朱友能一起都被软禁起来了。此刻唐军快要到了,朱友贞担心他们兄弟几个趁机作乱,所以就把他们全部赐死,逼着他们自杀了。
不过《新五代史》的记载略有不同,欧阳修说朱有能和朱友诲都是因为谋反被抓起来的,但是朱友贞并没有杀他们,是后唐军队攻入汴梁以后杀了他们。
朱友贞又逼着自己的弟弟贺王朱友雍和建王朱友徽自尽,然后他自己登上建国楼,向北眺望,唏嘘不已。朱家这些人一个个的,忙活了半天,辛苦了半天,打江山、保江山,最后除了朱全昱之外,没一个能得善终,还是朱全昱聪明,人家看得透,无官一身轻,待在老家享清福,最后寿终正寝。我估计他这三个儿子跟着他三叔朱温打仗做官,朱全昱可能都劝阻过,但是年轻人嘛,心高气傲,都想做一番事业,怎么劝的住?真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榻了。最后的下场就是这样。
这时候朱友贞身边有人就劝他立刻逃往洛阳,或者出城去段凝军中,那有几万部队呢,回头咱再打回来。控鹤军都指挥使皇甫麟说:“段凝本来就不是将才,他能做如此高官,只是因为侥幸罢了。现在局势危急,难道还能指望他临机制胜,转败为功吗?而且段凝听说王铁枪兵败被杀,心胆已寒,恐怕未必能为陛下尽忠呢。”
赵岩也在旁边接口说道:“事已至此,陛下一下此楼,还能相信谁呢?”朱友贞又召来宰相郑钰等人问计,要不说还得看人家宰相的,郑钰就想了一个主意,说:“请陛下将传国玉玺先暂时送往唐营,作为缓兵之计,以待外援。”咱先给他点东西,把他稳住,然后咱的救兵就能来救咱们了。
朱友贞说:“我还真不是舍不得这东西。但是如果照你所说的,咱们把玉玺给他送去了,事情就可以解决了吗?”
郑钰低头沉默良久,最后说:“恐怕还是解决不了。”朱友贞身边的那些侍听了以后,都在旁边偷笑,郑钰面红耳赤,惭愧而退。
其实人家郑钰的意思说的很明白:咱把玉玺给他,说不定能拖一拖,为援军回来争取点时间。你朱友贞却想凭一个玉玺就把事情全部解决了,这怎么可能?你问的这问题,你让我怎么回答?旁边那些侍从更是懂个屁,还笑人家宰相呢。
朱友贞现在是完全没招了,只是日夜哭泣,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回到卧室,想去看看传国玉玺,结果发现玉玺竟然已经不翼而飞了。想都不用想,肯定是被手下偷走去献给唐军了。
第二天又传来了消息,说唐军马上就要到城下了,朱友贞最信任的妹夫、租庸使赵岩这时候竟然已经不辞而别,逃往许州去了。
朱友贞眼看众叛亲离,已经完全没有了希望了,于是招来控鹤军都指挥使皇甫麟,对他说:“他们李家是我的世仇,我绝难向他低头。我也不想死在他的刀下,你现在就砍了我的头吧。”皇甫麟说:“臣只能为陛下仗剑杀敌,战死沙场。怎敢伤害陛下,臣不敢奉旨?”朱友贞说:“你不肯杀我,是想要出卖我吗?”皇甫麟一听,急的要自杀明志。朱友贞抓住他的手说:那好,我和你一起死吧。说完,用皇甫麟手中的利刃在自己脖子上一横,鲜血喷出,当场毙命。皇甫麟一看,皇帝死了,也跟着自杀了。
朱友贞在位十年,享年仅36岁。梁朝自朱温建立就传了这么一位皇帝,一共只延续了16年。
又过了一天,后唐前锋大将李嗣源才到了汴梁城下,汴梁府尹王瓒立刻就开城投降了,李嗣源进城安抚军民,不久庄宗李存勖也到了,李嗣源率领梁朝这些大臣们出城迎接,这些梁朝大臣全都跪地请罪,庄宗好言抚慰了几句,让他们仍然官居原职。
李存勖举手牵着李嗣源的衣服,以头相触,说:“我能有天下,都是你父子的功劳,此后富贵也应该和你父子共享。”
庄宗随后入城,登上元德殿,接受群臣朝贺。梁朝宰相李振跑到敬翔家里,对他说:“新君下诏了,已经赦免了我们大家,我们也应该去朝见新君了。”敬翔慨然说道:“你我二人同为宰相,君王昏庸而不能劝阻,国家倾覆却不能挽救。新君若问及此事,你我将如何对答呢?”
李振听敬翔这么一说,只好走了,第二天他竟然就去朝拜庄宗了。有人把这事报告给了敬翔,敬翔叹了口气,说:“李振枉为丈夫了,现在国家亡了,皇帝也死了。我们还有何面目入建国门呢?”随后就上吊自尽了,这也算是对朱温有始有终了。
庄宗随即下令搜捕朱友贞,有一位梁朝大臣献上了朱友贞的人头。庄宗看着朱友贞的首级,看了好一阵子,叹了口气说:“古人有言,敌惠敌怨不在后嗣。”他说的这是《左传》里边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报恩也罢,报怨也罢,人死了就算了,都不应该牵连人家的子孙。李存勖又说:“朕和他们朱家十年对垒。很遗憾没能活着见他一面。现在他已经死了,他的遗骸应该好好安葬。但是他的首级应该装在盒子里献于太庙,可以涂上漆加以保存。”左右听了,立刻遵照办理。
庄宗又派李从珂等人出师封丘,去招降段凝。段凝正在率兵回援的路上,他的部将杜晏球担任先锋,正往回赶呢,半路上就接到了庄宗的诏书,这才知道京师已经陷落,皇帝也死了,杜晏球当即写信给李从珂,表示情愿投降。段凝所率5万兵马也都跟段凝一起投降了。段凝向庄宗请罪,庄宗对他好言抚慰了一番。段凝洋洋自得,居然毫无愧疚,梁朝旧臣见了他,都暗暗切齿。
段凝一看,你们都这么看不起我是吧?于是暗中进谗言,极力排斥诽谤那些鄙视他的梁朝旧臣。结果郑钰被贬为莱州司户,萧倾被贬为登州司户,翰林学士刘岳被贬为均州司马,任赞被贬为房州司马,封翘贬为唐州司马,李怿贬为怀州司马,窦梦徵贬为沂州司马,崇政院学士刘光素贬为密州司户,陆崇贬为安州司户,御史中丞王权贬为随州司户,一共十一个人,都在同一天被贬。你说这段凝厉不厉害。
就这样段凝还不满足,他又和那个投降的先锋官杜晏球一起联名上书,说梁朝重要人物赵岩、张汉杰、朱珪等人,平时作威作福,残害百姓,不可不杀。于是庄宗又下诏,说敬翔、李振,连同朱温一起,葬送了李氏唐朝的江山,也都该死。朱珪助纣为虐,张氏家族荼毒生灵,也都该杀。赵岩在逃,必须严加搜捕,要把他捉拿归案正法。
这道圣旨一下,除了敬翔已死之外,其他像李振、朱珪、张汉杰、张汉伦等人,全部被绑到汴河桥下集体处斩,他们的妻子儿女也全部被杀,这其中也包括敬翔的家属。赵岩逃到了许州,结果被他那位好朋友、匡国军节度使温涛给杀了,脑袋被献给了后唐朝廷,赵岩全家也被满门抄斩。以上这些人并不是罪不该杀,但是,他们却都是因为被段凝污蔑构陷之后,庄宗才下旨处死的。赵岩和张氏兄弟以前还一直替段凝在朱友贞跟前说好话,把人家王铁枪的功劳都说成是段凝的功劳,现在知道结交小人的下场了吧?至于李振,还不如跟敬翔一起自杀了事,起码也算是个忠臣。
随后庄宗又给段凝赐名,叫李绍钦,杜晏球被赐名为李绍虔。又把朱温、朱友贞父子俩废为庶人,朱家宗庙神主全部毁掉,并且还要挖开朱温的陵墓,开棺焚尸。河南尹张全义这时候也从河南来到京城朝见庄宗了。庄宗跟他商量发掘朱温陵墓的事儿,张全义说:“朱温虽然是陛下世仇,但是他已死多年,希望陛下赦免,不要开棺焚尸,以示圣恩。”庄宗听他这么一说,这才罢手。但是他陵寝上的阙室、封树还是要全部铲掉。
随后庄宗下旨大赦,所有梁朝文武官员一律赦免。又下令让枢密使郭崇韬暂时执掌中书省。不久又晋封他为太原郡侯,并兼成德军节度使,赐给他铁券。郭崇韬职兼内外,竭忠无隐,庄宗对他是倚为心腹。至于豆卢革、卢澄等人,本来就没什么才干,无非因为他们是唐朝故旧,资格老罢了。
............
知识卡片:
朱友贞死了,他就是后梁的最后一个皇帝梁末帝。关于他的故事我们前面讲了不少了,中国人说盖棺论定,现在他身死国灭,这里咱们就来评一评他。
朱友贞是朱温的正妻张惠的儿子,长的很帅,平时不太爱说话,喜欢结交文人雅士。
朱友珪杀朱温自立为帝后,朱友贞联络赵岩、袁象先、杨师厚等人发动兵变,杀了朱友珪,夺取了帝位,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才干。
当时的梁朝外有强敌,如河东李家、淮南杨家,内有悍将,事实上朱温一死,杨师厚立刻就强占了魏博,依仗手中银枪效节军强大的战斗力,根本不把朱友贞放在眼里,面对这种情况,朱友贞只有选择隐忍,直到杨师厚去世。
后梁另一个巨大的隐患就是魏博牙军,这个我们前面说过,搞兵变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所以朱友贞急于消减它的实力,他所采用的办法就是把魏博六镇一分为二,从而导致了魏博直接兵变,转投了李存勖。
其实朱友贞对魏博开刀并没有错,虽然魏博作为前沿阵地,一次又一次的阻挡了李存勖的进攻,可是这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杀敌,也能杀己,如此强大的军力不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晚上能睡得着吗?因此处理这颗定时炸弹是势在必行,不过他确实是操之过急了,而且手段简单粗暴,战略上虽然没有错,战术上的确是存在重大失误的。
朱友贞最大的错其实是很多君王都会犯的:就是亲近小人,而疏远了那些正直贤能的大臣,无论是段凝,还是赵岩、张汉杰,这些人耍阴谋诡计确实在行,要论起工作能力来,几乎为零,跟敬翔、李振、王彦章、刘鄩相比,哎,比什么比,他们也配?
有人说,朱友贞派太监做监军,对前线主将瞎指挥,其实这也是挺冤枉的,第一,当时军中派驻监军是很普遍的做法,君王要通过他们了解前线军队的情况,这本来也没什么错;第二,朱友贞并没有过多干涉前方将帅的作战计划,他主要的问题还是错在听信了赵岩这帮家伙的话,任用了段凝这种无能之辈。
朱友贞兵败亡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兵力过于分散,尤其是首都空虚,被李存勖打了个冷不防,其实从总体实力上来看,当时的梁朝并不处下风。
公元923年,当李存勖的突击部队突然出现在汴州城下的时候,这一刻,朱友贞知道,他朱家的梁朝要亡了。在这最后的关头,他没有选择逃跑,也没有选择投降,而是选择了君王死社稷,也算是颇有血性了。
总体说来,朱友贞虽然不是什么明君,却也没有昏聩到像后世明朝的正德、嘉靖、天启皇帝那样的程度,但是作为亡国之君,他的骂名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抹掉的,就如商纣王开疆拓土,战功赫赫,却也因为牧野之败最终引火自焚,背负了暴君和一世的污名;隋炀帝杨广急功近利,而败亡了大隋的江山社稷,纵然他功在千秋,却是罪在当代,同样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历史上的末代帝王,除了明朝的崇祯收获了不少的同情之外,几乎都是反面教材,更别说朱友贞这样一个存在感并不强的帝王了。生在乱世,虽为帝王,却没有挽狂澜之力,仅仅是一个平庸的君主,而面对的,又是李存勖这样一个不世出的青年英主,这就是他最大的不幸,所以,他只好为国破家亡而背负一世的骂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