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上智部远犹卷二(一)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借古鉴今!
《智囊全集》中的“上智部远犹卷二”,着重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宫廷等多方面深谋远虑的智慧。这一卷通过丰富多样的故事,深入阐述了长远谋划对于个人、国家命运走向的关键意义。
训储类
- 商王小乙与武丁:商王小乙深刻明白,若想让太子武丁成长为合格的君主,就不能让他一直身处宫廷的安逸之中。于是,小乙果断安排武丁长期居住在民间。在民间的日子里,武丁亲身体验百姓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疾苦与需求,真切感受到生活的艰辛。这一段经历让武丁积累了丰富的民间经验,为他日后登基成为一代贤君奠定了坚实基础。
- 张昭与明宗:张昭怀着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向明宗上疏,诚恳建议为皇子配备师傅。他希望皇子每日记录一件事,通过这种方式广泛了解国家的安危与成败,从而培养出卓越的治国才能。然而,明宗却未能领悟张昭建议的深远意义,没有采纳这一建议,错失了培养皇子治国能力的良机。
- 李泌与肃宗:在肃宗时期,李泌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洞察力。当时,建宁王英勇善战,肃宗有意让他担任兵马元帅。李泌却深知此举可能带来的隐患,他极力劝阻肃宗。他指出,广平王身为太子,若建宁王掌握了过重的军权,日后难免会引发兄弟之间的权力纷争,进而影响太子之位的稳固。李泌的这番话,体现了他对宫廷权力结构和未来局势的深刻思考。
- 王叔文与太子:王叔文侍奉太子期间,有一次太子与众人谈论时事,对宫市的弊端表达了不满,众人纷纷附和,唯有王叔文沉默不语。待众人离开后,王叔文严肃地劝太子道:“太子的职责在于侍奉皇帝的饮食起居,不应轻易谈论外事。一旦陛下怀疑太子在收买人心,太子将百口莫辩。”太子听后恍然大悟,对王叔文的这番提醒深感感激。王叔文的这番话,展现了他对宫廷复杂政治环境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太子未来命运的担忧。
戮叛类
- 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登基之初,面对封丘门守卫主动开门接纳和陈桥门守卫拒而不纳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策。他果断斩杀了封丘门开门接纳的守卫,而对陈桥门拒而不纳的守卫给予了官职。这一举措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有着深远的考量。赵匡胤意在向天下表明,他的皇位是顺应天命,而非依靠投机取巧得来。他希望借此树立起公正严明的形象,让臣民明白,真正的忠诚是坚守职责,而非见风使舵。
- 何真与叛贼:元朝时期,何真成功擒获叛贼陈仲玉,而陈仲玉的同伙王成则被其奴仆捆绑着献给何真以求赏赐。何真在赏赐给奴仆丰厚钱财后,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将奴仆烹杀。何真深知,奴仆背叛主人的行为严重违背了纲常伦理。若对这种行为不加严惩,将会引发社会风气的败坏,让人们对忠诚和正义失去信仰。他以这种严厉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忠诚和纲纪不容践踏。
宋太祖相关
- 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登基后,深知武将权力过大对国家稳定的威胁。于是,他与赵普精心谋划,通过一场“杯酒释兵权”的巧妙安排,成功解除了石守信等将领的兵权。在那次宴会上,赵匡胤以温和而又不失威严的方式,向将领们表达了自己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担忧,同时也为将领们提供了一条富贵安逸的退路。这一举措既避免了血腥的政治清洗,又成功地将军权收归中央,为宋朝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 神宗与作坊门巷:熙宁年间,神宗展现出了长远的眼光。当时,有人提议拓宽作坊门巷,以方便物资运输和人员通行。然而,神宗却认为,过于宽阔的门巷在太平时期或许方便,但在战乱时期却可能成为敌人进攻的便利通道。他拒绝了这一建议。后来,众工匠作乱,由于门巷狭窄,被一位老卒成功阻挡,避免了一场大祸。神宗的这一决策,体现了他对潜在危险的敏锐洞察力和对国家安全的长远考虑。
- 太祖养狻猪之例:宋太祖时期,宫中一直保留着养狻猪的惯例,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神宗曾想革除这一看似无用的惯例,但最终没有实施。后来,宫中抓获妖人,需要用猪血来破解妖术,这时大家才明白太祖养狻猪的深远考虑。太祖的这一做法,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对未知风险的防范意识,体现了他的深谋远虑。
其他故事
- 郭钦与五胡之乱:郭钦有着卓越的战略眼光,他敏锐地察觉到内郡杂胡的潜在威胁。他建议将这些杂胡迁徙到边地,以防止四夷随意出入中原。他深知,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这些杂胡可能会在未来引发严重的边患。然而,他的建议未被采纳。后来,果然爆发了五胡之乱,中原大地陷入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郭钦的预言不幸成真,这也凸显了他的远见卓识。
- 吕端与李继迁之母:太宗时期,李继迁反叛,朝廷擒获了他的母亲。太宗想将其母亲斩首,以震慑李继迁。吕端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建议太宗善待李继迁之母,将其安置在延州,以亲情来牵制李继迁。太宗采纳了吕端的建议,后来李继迁之子果然向朝廷纳款称臣。吕端的这一建议,既避免了激化矛盾,又为国家赢得了和平,展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
- 徐达与元帝:徐达在追击元帝时,故意在包围圈上留出一角,放元帝逃走。他深知,元朝虽已衰落,但元帝毕竟是一国之君。若将元帝逼入绝境,让他无路可逃,反而可能激发元朝残余势力的拼死抵抗,导致战争的持续和百姓的生灵涂炭。徐达的这一决策,体现了他顾全大局、以国家和百姓利益为重的高尚情怀。
- 富弼与元旦日食:元旦这一天发生了日食,富弼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特殊天象可能带来的政治影响。他请求皇帝罢宴撤乐,以显示对天象的敬畏。他担心若不这样做,会被契丹耻笑,认为宋朝不懂礼仪和敬畏天命。富弼的这一建议,不仅体现了他对国家形象的维护,也反映了他对国际关系的深刻理解。
- 司马光与交趾贡异兽:交趾进贡了一只异兽,声称是麒麟。司马光深知,麒麟是传说中的祥瑞之物,其真假难以辨别。若宋朝将其当作真麒麟接受,一旦被识破,将会被远方的夷人嘲笑。于是,他建议朝廷厚赐使者,将异兽送还。司马光的这一建议,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外交尴尬,展现了他的谨慎和智慧。
这一卷中,冯梦龙以“谋之不远,是用大简;人我迭居,吉凶环转;老成借筹,宁深毋浅”作为小结。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谋划长远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要深思熟虑,从长远的角度去考量,切不可目光短浅,草率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