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独坐敬亭山》赏析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静听诗意入禅心!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李白(唐)
李白的这首《独坐敬亭山》,很有深意,特别是当我们以视角学的角度去观照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一幅非常独特的风景——
首先要体会这样一点,就是有一个视角始终在观照着诗中所有的一切,此视角超越于所有具体的内容,所有具体的内容却不离此视角。
此视角可以说是诗人的视角,也可以说是读者的视角,还可以说是超越的视角,呈现于此视角中的是怎样的风景呢?
众鸟高飞尽:这是一个仰视的视角,看到的是一群鸟儿飞过,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直到看不到踪影。
孤云独去闲:这是一个稍稍抬头远望的视角,看到的是,只有一片孤云,渐渐地闲适地一点点飘远,速度很慢,看似不动,其实也在慢慢地动。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一个平视的视角,看到的是真正不会高飞亦不会独去的敬亭山,始终静静地立在这里——你在看山的时候,山也在看你。就这样一直静静地看着,不来不去,无动无摇,而且永远也看不够,永远不觉得厌烦.......
以观心的角度来看这首诗的时候,就会发现,用这首诗来形容观心之境是非常贴切的——
众鸟高飞尽:众鸟,代表诸多的念头。各种念头都像鸟儿一样飞走了,再也看不到一丝踪迹。
孤云独去闲:孤云,代表某种还没有消尽的执着——其中最难消散的是我执。我执就是这片孤云,这时就让它渐渐地远去,把它晾在一边,不去管它。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山,代表生命中如如不动的本心,此心在“敬”、“停”(止)的状态下可以通过内观而见到。
“敬”的状态非常重要,敬的状态首先是一种宁静和清净的状态,然后在此基础上有一种敬畏、诚敬、至诚、敬仰,即对大道的信仰之心。
所谓宁静,就是“众鸟高飞尽”;所谓清净,就是“孤云独去闲”。然后以诚敬之心安住在这种宁静、清净之中,静静地观照,静静地体悟。
在“停”(止)的状态下,小我、自我消散了之后,“人我”之心即消隐,只剩下了亭亭独立之本心,此即“亭”之深义。
“相看”,以心观心,能观即所观,所观即能观,所谓“相看”,实为“自观”、“自看”。
“两不厌”,这是对以心观心内在体验、内在体悟的绝佳描述。以心观心的时候,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时候,本心赤裸显现,这是安住于本心之中,静静地观照本心,就会出现这种状态——相看两不厌。不仅“相看两不厌”,而且会在这种观照中体验到无尽的清凉、自在、安详、自由,而这样的体验又进一步促进了“相看两不厌”,由此形成了一种非常良性的循环。
“只有敬亭山”,这是在“相看两不厌”之后进入的新的境界——唯有本心卓然独立,光明朗照,彻底超越了一切二元对立之相,包括“相看”。“相看”还有能所之分。
当“只有敬亭山”的时候,能所(主客)已经合一,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只有光明的本心卓然独立,朗然照耀。这即是一味的境界。也是定慧等持的金刚智慧境界。
以视角学的语言来描述即是,最终呈现的即是究竟超越的视角,只有这究竟超越的视角,再无其他。
而更深一层的超越则在于“无言的超越”,即超越了文字相的超越。
“只有敬亭山”,虽然已经是赤裸显露的本心——同时也是究竟超越的视角。但还有文字相的存在。
更深一层的超越,则是诗人的视角,或读者的视角,这才是当下超越的无限鲜活的视角。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一切的一切,都映现在读者当下的心中。当诗中蕴含的究竟超越的智慧与读者的当下之心,心心相应的时候,读者的究竟超越之心——离于任何相(包括文字相、概念相)的超越之心,才是真正的“独坐敬亭山”——诗的主题。
全诗的四句话加上诗的题目,构成了观心修行的五个次第:
1、众鸟高飞尽:观照念头,看破放下念头,达到“无念”;
2、孤云独去闲:观照“我”,看破放下“我”,达到“无我”;
3、相看两不厌:体悟本心,悟见本心,观照本心,安住本心;
4、只有敬亭山:能所皆空,定慧等持,明空双运,打成一片;
5、独坐敬亭山:超越名相,超越语言,离言离相,究竟超越。同时和光同尘,深藏不露,而又妙用无穷,显隐自在。
借此机会,向伟大的诗人李白致以崇高的敬意!感恩诗人向我们贡献了如此伟大的诗篇——看似简单平常,实则境界高绝,意蕴无穷。
对于这样的诗篇,我们可以经常读诵,在读诵中体悟和感受无言的大真、大善、大乐、大美——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