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8章 年 世人都说讲阳明,咱只求温饱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喂!当乞丐去啊?!
正德三年(1508年),大明王朝的天下,看似依旧是山河稳固,可朝堂内外实则暗潮涌动。武宗朱厚照依旧沉溺于玩乐之中,对朝政多有荒疏,那刘瑾等宦官势力越发张狂,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搞得朝堂之上乌烟瘴气。而民间呢,百姓们在繁重的赋税、徭役压迫下,苦苦挣扎,只求能有一口饱饭,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据《明史》记载:“三年春正月丙寅,大祀天地于南郊。己巳,大计外吏。二月己卯,令京官告假违限及病满一年者皆致仕。三月丙寅,赐吕柟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乙亥,刘瑾矫诏列刘健、谢迁等五十三人为奸党,榜示朝堂。戊申,立内厂,刘瑾领之,尤酷烈,中人以微法,无得全者。五月己巳,度僧道四万人。六月己卯,河决黄陵冈。”从这些记载中,便能瞧出这一年里,朝廷政令繁杂,既有关乎官员任免的举措,又有刘瑾那等为了巩固权势而使出的狠辣手段,还有那黄河决堤这般关乎民生的灾患,整个大明的局势可谓是错综复杂,百姓们在这漩涡之中,艰难求生,哪还有心思去管那些朝堂上的风云人物,哪怕如王阳明这般渐渐声名远播之人,于普通世人而言,也不过是个遥远的谈资,他们心心念念的,只是自家的温饱罢了。
在这一年,杭州城里有个叫周福的年轻书生,生得眉清目秀,透着一股文雅之气,只是因家境贫寒,那衣衫都打着不少补丁,显得有些破旧。他性格温和,待人诚恳,骨子里却有着一股倔强,一心想着通过科举出人头地,改变自家的穷苦境况。可这科举之路哪是那般好走的,连年的落榜让他的生活越发困窘,如今也只能在这杭州城中,靠着给人代写书信、教教孩童识字,勉强维持生计。
初春的杭州城,西湖边的垂柳已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微风拂过,柳枝轻摇,似是在舞动着春的旋律。湖边的游人三三两两,或漫步赏景,或吟诗作画,好一番惬意的景象。可周福却无心欣赏这春日美景,他早早地来到了城中的集市,寻了个角落,摆上一张小桌,放上笔墨纸砚,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代写书信”四个字,便坐在那儿,等着有生意上门。
“周先生,今儿个来得挺早呀。”旁边卖字画的张大哥笑着跟他打招呼。
周福微微一笑,回道:“张大哥,早啊,我这得早点来,多挣几个钱,家里还指望着我呢。”
张大哥点点头,叹了口气说:“唉,咱这穷苦人,活着就是不容易呀,你这有学问的,以后定能有大出息,不像我,就靠卖点字画糊口咯。”
周福听了,苦笑着说:“张大哥,您可别打趣我了,我这连年科举不中,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呢,现在就盼着能多挣点钱,让家人吃饱饭就知足了。”
正说着,一位老者走了过来,看着周福的摊子,问道:“小伙子,你这代写书信,多少钱一封呀?”
周福赶忙站起身来,恭敬地回道:“老伯,不贵的,看您这字数多少,简单的几个铜板就行,复杂些的,十几二十个铜板,您放心,我一定写得工工整整的。”
老者想了想,说:“那行,你帮我给在外地的儿子写封信吧,就跟他说说家里的情况,让他别惦记,好好做事。”
周福应了一声,便拿起笔,蘸了蘸墨,一边听着老者讲述,一边认真地写了起来。他的字迹清秀工整,那一笔一划之间,尽显书生的功底,老者在一旁看着,不住地点头称赞。
写完信后,老者付了钱,满意地走了。周福看着手里的铜板,心里挺高兴,想着今天算是开了个好头,要是再多来几个生意就好了。
可这集市上的生意,本就时好时坏,有时候一整天下来,也没几个人来找他代写书信。到了晌午,周福肚子饿得咕咕叫,他看着手里仅有的几个铜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去买个馒头充饥。
来到馒头摊前,周福递过去两个铜板,买了一个馒头,刚准备吃,却见几个富家子弟骑着马从集市上经过,那马蹄扬起的尘土溅了周福一身,馒头也差点掉在地上。
“哟,这不是那个穷书生吗?怎么,还在这儿代写书信呢,这能挣几个钱呀,不如跟我们去寻点乐子,说不定还能挣大钱呢。”一个富家子弟笑着调侃道。
周福皱了皱眉头,没好气地回道:“我这靠自己的本事挣钱,虽挣得不多,但也心安理得,哪像你们,整天只知道玩乐,不务正业。”
那富家子弟一听,脸色顿时沉了下来,说道:“哼,你个不知好歹的东西,敢教训我们,活得不耐烦了吧。”说着,便要下马过来找周福的麻烦。
旁边的几个同伴赶忙拉住他,劝道:“算了算了,跟这穷书生计较什么,咱还有事儿呢,别在这儿耽误时间了。”
那富家子弟这才哼了一声,骑着马扬长而去。周福看着他们的背影,心里又气又无奈,想着这世道,怎么这些富家子弟就如此跋扈,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呢。
吃完馒头后,周福又回到摊子前继续等着生意,可一直到傍晚,也没再做成几单生意。他收拾好东西,便往家走去。
周福的家在城边的一个小巷子里,屋子十分简陋,只有几间破旧的瓦房,家里除了年迈的父母,还有个年幼的妹妹,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周福这点微薄的收入维持着。
回到家后,母亲看到他,赶忙问道:“福儿,今天生意咋样呀,挣了多少钱?”
周福笑着说:“娘,还行,挣了几个铜板,够咱们买些米面了,您别担心,我会努力的。”
母亲听了,欣慰地点点头,说道:“我儿辛苦你了,这日子虽苦,可只要咱们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就比什么都好呀。”
周福心里一阵酸楚,他知道父母为了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自己却没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暗暗发誓一定要更加努力,让家人过上温饱不愁的生活。
这日,周福去城中的书院,想找平日里相熟的夫子请教些学问上的问题,也好为下次科举做准备。到了书院,只见里面热闹非凡,不少书生聚在一起,讨论着诗词文章,还有的在谈论着当下的时局。
“你们听说了吗?那王阳明先生,在龙场可是悟出了不少道理呢,如今他的学问那可是备受推崇呀。”一个书生兴奋地说道。
“是啊,王阳明先生确实厉害,不过咱们这些人,还是先顾好自己的科举吧,要是能考上功名,才有机会去钻研那些高深的学问呀。”另一个书生附和道。
周福在一旁听着,心里对王阳明也生出了几分敬佩,可他想着自己如今连温饱都成问题,哪有闲工夫去深入探究那些学问呀,还是先把眼前的日子过好再说吧。
他找到夫子,虚心地请教了一番,夫子见他求学心切,也认真地为他解答,还鼓励他道:“周福啊,你这孩子,虽家境贫寒,但这股子好学的劲头很是难得,只要你坚持不懈,日后定能有所成就,切不可因眼前的困苦而放弃呀。”
周福感激涕零,说道:“多谢夫子教诲,学生定当铭记在心,加倍努力。”
从书院回来后,周福读书更加刻苦了,常常挑灯夜读,可家里的灯油有限,有时候为了省点灯油,他只能借着月光看书。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周福依旧每日为了生计奔波,空闲了就刻苦读书。可这一年,杭州城的日子也越发不好过了,先是连着下了几场暴雨,不少房屋都被冲毁了,周福家的屋子也漏了雨,一家人只能挤在角落里,躲避着那不断落下的雨水。
接着,城中又闹起了疫病,人心惶惶,大家都不敢随意出门,周福的代写书信生意更是一落千丈,几乎没了收入。看着家里的存粮越来越少,周福心急如焚,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福儿,这可咋办呀,家里没粮食了,又不能出门,咱一家人要饿肚子了呀。”母亲愁容满面地说道。
周福咬了咬牙,说:“娘,您别担心,我出去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找点吃的回来。”
说罢,他便戴上口罩,小心翼翼地出了门。可这街上冷冷清清的,店铺大多都关着门,偶尔能看到几个行人,也都是行色匆匆,一脸惶恐。
周福转了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还在卖粮食的黑市,可那粮食的价格高得离谱,他手里那点可怜的积蓄,根本买不起多少。
无奈之下,他只好又去了平日里相熟的一些邻居家,想看看能不能借点粮食,可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也没多少余粮能借给他。
周福失魂落魄地回到家,看着家人期盼的眼神,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说道:“爹,娘,妹妹,我没用,没找到粮食呀,这可怎么办呢。”
一家人相拥而泣,那绝望的氛围弥漫在这小小的屋子里。
就在周福感到绝望的时候,朝廷终于派来了官员,组织百姓们一起抗灾救灾,发放了一些救济粮,还请了大夫来给染上疫病的人治病。
周福一家领到了救济粮,总算是熬过了这最艰难的时刻,他心里对朝廷又多了几分感激,也想着等日子好起来,一定要为这天下百姓做些什么。
随着疫病渐渐被控制住,杭州城也慢慢恢复了生机,周福的生意也好了起来,他继续一边挣钱养家,一边刻苦读书,虽然依旧不知道未来的科举之路会怎样,但他心中多了一份坦然,只要能让家人过上温饱的生活,他便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而在正德三年(1508年)这一年,除了大明王朝内如周福这般普通百姓为了温饱苦苦挣扎,以及王阳明的学问渐渐传播开来这些事儿外,世界其他地方亦有着各自的发展轨迹。
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正持续蓬勃发展,不断拓展着人们的思想边界与艺术追求。“彼时之欧洲大陆,诸多城市宛如璀璨的文化艺术殿堂,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汇聚了众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达芬奇凭借其绝世之才,绘制出如《蒙娜丽莎》这般惊世骇俗的作品,那神秘莫测的微笑仿佛蕴含着无尽的人性奥秘,令人沉醉其中;拉斐尔以其细腻柔美的笔触,创作了众多圣母像,将圣洁与人性之美完美融合,成为了人们顶礼膜拜的艺术典范;米开朗基罗则在雕塑领域大放异彩,其《大卫》像以磅礴的气势、完美的人体比例,展现出人体的力量与美感,堪称雕塑史上的不朽丰碑。文学领域亦是佳作频出,薄伽丘的《十日谈》用诙谐幽默又深刻犀利的笔触,描绘世间百态,抨击了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启发人们勇敢追求自由、平等与人性解放,于城市的街巷、学府之中,文艺复兴所孕育出的璀璨文化成果,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观念,为后续欧洲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解放与艺术繁荣,使欧洲在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奥斯曼帝国,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与繁荣的贸易往来,依旧巩固着其在欧亚非地区的重要影响力。“奥斯曼帝国疆域辽阔,横跨三大洲,其都城伊斯坦布尔仿若一颗镶嵌在东西方交流枢纽上的璀璨明珠,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域的商客、学者与能工巧匠。宏伟壮观的清真寺遍布城中,那高耸的尖塔与巨大的穹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内部装饰精美绝伦,以细腻的几何图案和华丽的阿拉伯书法彰显着独特的伊斯兰文化魅力,承载着深厚的宗教与历史内涵。同时,帝国重视学术研究,诸多学者在此钻研天文、医学、史学等诸多学科知识,不同文化在此交融碰撞,传承与发展着古老的智慧,在地中海沿岸书写着辉煌篇章,对周边地区的文化、贸易乃至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使其成为当时世界舞台上的关键角色,在东西方交流与世界局势的演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亚洲的印度地区,德里苏丹国虽已渐趋衰落,但其留下的文化印记依旧深刻,为印度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印度之地,德里苏丹国后期,虽政治局势稍显动荡,然其在建筑、文学等领域成就斐然。诸多清真寺、陵墓等建筑融合了伊斯兰与印度本土风格,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美,穹顶的弧线与繁复的雕刻相得益彰,那精美的花纹似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成为了艺术瑰宝。文学作品亦在不同民族间传播交流,诗歌、故事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思想,吟游诗人穿梭于市井街巷,传唱着那些动人的篇章,在南亚次大陆持续散发着独特的文化光辉,为后续莫卧儿帝国的崛起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德里苏丹国时期的文化发展,见证印度历史长河中不同文化的交融与演变,对印度后续的文明走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些不同地区在正德三年(1508年)这一特定历史节点上,各有其发展脉络,或在民生艰难中求温饱、或在思想文化的革新中蓬勃向上、或在军事与贸易的繁荣中书写辉煌,与中国大明王朝百姓们一心只求温饱,偶尔听闻王阳明学问的故事一同构成了那个遥远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历史画卷,其间承载的故事与智慧,值得后人细细品味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