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啦

字:
关灯 护眼
中文啦 > 大汉与罗马 > 第119章 湖边悟道

第119章 湖边悟道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大汉与罗马!

这一次,袁华他们回返山海城,要走三个月。

崔叔看到可以不用翻越山口,他也赶回去于阗国,想问问自己的父母和那些亲友愿不愿意跟他去不奴族。

以前他是害怕父母年纪大了,走不过五千米的山口。

袁华派出一百战士随同崔力回去于阗,自己带着所有人先踏上了回程。

而乞力则派遣一个新任的万夫长,留下两万不奴轻骑兵配合大汉攻打焉耆城,在焉耆城投降以后,他们再次从焉耆向北,追逐匈奴骑兵到十月底,那时北方已经开始下雪,他们会回到焉耆,第二年春天返回四河草原。

袁华,古尔丽带着最后两千多老幼的破烂部队,踏上了回去四河草原的道路。

袁华这一路下来,也算是看明白了。整个西域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他一路捡拾矿石,发现天山山脉拥有各种矿场,好好开发绝对富甲天下。

而天上的融水,让这片大地的沿河地带拥有充足的水量,日照充足,牧草丰美,只是这片土地的人们不善于精耕细作,他们种植的方式虽然比草原好一点,可依然并不精细。

古尔丽被太阳晒的黑黑的,可这姑娘的就像一只小母豹子,每个白天都挥着她的小马鞭,笑盈盈的。

晚上,古尔丽总是喜欢爬进那个装有金币和银子的马车,清点一下。

袁华有一天问她:“你们原来部落的名字是不是葛朗台?”

古尔丽疑惑的说道:“不,我们以前的部落名字叫野马。”

古塔在旁边贼兮兮的笑,他知道袁华说的葛朗台是什么意思,那是一个每天晚上都要去点钱的贪财鬼,袁华以前说过这个故事。

小家伙故意把马速降低,悄悄的告诉袁怡,两个小东西在后面,缩着头,笑的像两只偷吃的小老鼠。

袁华的母亲,永远都仿佛停不下来,她带着一群妇人,总是在忙碌,马车走就在马车里编织蓑衣,停下就帮着做饭和看管孩子们。

接下来就是冬天,他们现在已经不需要穿草披风,但蓑衣可以挡住风雪,在接下来的冬季会很有用处。

十月的伊犁河谷,白天的天气还好,到了夜晚已经有些寒凉。

袁华很奇怪,他让所有人在砍伐木头时,总让人们将一些树枝插入土地,并浇灌一些清水。

他说:“这些都是插枝可以成活的树木,不能我们一代人就将后人的森林都砍完了,要给后人留下些希望。”

就这么走了二十日,终于在十月底,在一片小雪里四河草原。

斥候领着一队骑兵来见袁华,他们带了一个消息,老阿拉什和乞力共七万大军,他们在三百里外围住了匈奴王最后的三万人。

袁华点点头,他觉得自己不必要为三百里外的事情操心,最后的五百士兵要保护老幼也不可能再调去战场。

于是,他告诉斥候:“去通知老阿拉什和乞力,就说我们去看看大湖,会在大湖的南面扎营,等他们凯旋而归。”

袁华在十一月五日,抵达的大湖的南面。这里有一片被初冬轻吻的湖泊,它的名字叫做巴尔喀什湖。

巴尔喀什湖名字的原意为“沼泽中的草丘”。

站在大湖的南岸,了望大湖,在广阔的水域中散布着一些草丘或小岛,小岛上全是积雪覆盖的牧草。

在这个季节,它如同一位沉睡的少女,静静地躺在冰雪的怀抱之中,等待着那些愿意探寻她秘密的旅人。

初冬的巴尔喀什湖,是一幅静谧而又神秘的画卷。湖面上,冰层开始悄然蔓延,像是大自然在水面上铺开的一层薄薄的水晶。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洒在冰面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是无数钻石在湖面上跳跃。湖岸的树木,早已褪去了夏日的绿装,换上了金黄与深红的秋衣,它们在寒风中摇曳,似乎在诉说着季节更迭的故事。

袁华一个人走在湖边,脚下是柔软的雪地,每一步都留下深深的足迹。这些足迹,是旅人与这片土地对话的印记,是初冬给予的温柔拥抱。偶尔,一阵风吹过,卷起湖面上的雪花,它们在空中旋转、飞舞,如同精灵般轻盈。这些雪花,是初冬的使者,它们带来了寒冷,也带来了纯净与宁静。

袁怡和古塔带着一群孩子在湖边嬉戏,而远处的宁静中,巴尔喀什湖的野生动物也开始了它们的冬季生活。粉红火烈鸟在湖中优雅地觅食,它们的羽毛在初冬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鲜艳。西伯利亚白鹤在天空中翱翔,它们的身影在湖面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如同一幅动人的水墨画。这些生灵,是巴尔喀什湖初冬的守护者,它们的存在,让这片湖泊更加生动,更加富有诗意。

夜幕降临,篝火边的巴尔喀什湖变得更加神秘。星空如同一块巨大的黑色天鹅绒,上面点缀着无数的钻石。这些钻石,是星星,它们在夜空中闪烁,仿佛在与湖面上的冰晶对话。在这样的夜晚,时间似乎静止了,一切都沉浸在初冬的宁静与美丽之中。

袁华一个人,将帐篷竖立在大湖的旁边,盘坐在帐篷中,静静的看着小雪里大湖。

巴尔喀什湖的初冬,是一首无言的诗,一幅无声的画。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繁复的色彩,只需要一颗愿意感受的心,去体会那份宁静,那份纯净,那份属于初冬的独特之美。在这里,每一个呼吸都充满了初冬的气息,每一次凝望都能感受到自然的魔力。巴尔喀什湖,用它的初冬,诉说着一个关于季节更迭、生命轮回的故事。

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如此安静和宁和过,现在他要认真思考,未来该如何做,不奴族到底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同样,这个世界该如何看待不奴族?!

他问自己,为何这世间有这么多纷争和厮杀?难道人类找不到一条通向和平的道路?人们到底争夺什么?

他曾经问过很多人,这个问题,也得到过很多回答。

有人说,是为了土地!就好像眼前的大湖,优秀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些导致不同群体或国家之间的竞争,如同匈奴人要这片土地,是为了土地,水源和无尽的牧草,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多一点的食物。

有人说,只有扩张才能带来和平,越大的领土,就能为核心地带提供越大的安全保障?

是的,历史上,许多国家通过征服其他国家来扩大自己的领土,然后对别人说,是为了自己的安全。

可如果人人都是如此,那这个世界根本就不会有安全!

为了政治权力?为了争夺或维护政治权力,不同政治集团之间可能会发生冲突。这种事情一旦发生,那么民族和国家在本质上已经分裂,不同的利益集团已经开始赋予自己不同的标签,如同汉末时的三国,他们已经不是大汉,他们是魏蜀吴。

如何避免不奴族的内部分裂?如何避免民族区分,避免党派区分,避免人种区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一次回去必须立法来解决。

有一个问题,是一直困扰袁华的。为什么大汉和罗马在这个时期都如此辉煌,可再过千年罗马的辉煌就消散如烟?文明的内核,到底有何不同?到底是什么让华夏能够一次次分裂,却不停顽强的聚合,哪怕尸山血海,哪怕死伤无数,为何华夏要一次次不断粘合破碎的国度?而罗马却如同摔碎的冰块,被历史的风拂过,烟消云散?

他日复一日的坐在这大湖边,看着冰雪不断覆盖大湖,看着日升与日落,看着大湖的白日和黑夜。

他抽丝剥茧,开始把问题向更深的核心。

一个民族,它的兴盛和灭亡,其实本质上是内部认同的强度。

现在,这个世界,人口还远远比不上后世,蛮荒才是主题,人在这片山河之间是如此稀少!

从十四亿人口的现代中国,回到五千万人口的大汉,更不要说西域,你总会感觉到寂寥,很多时候行几十里,也见不人烟。

所以,土地其实不是真正的问题,问题在于如何有效的开发土地,如何让农业发达起来,让更多的粮食种子进入这片大陆。

他在沙地写下了两个字,“美洲”,他需要美洲的粮食种子。然后,他在美洲之后,写下了“黑海”。从黑海扬起风帆,进入地中海,出直布罗陀,横渡大西洋,就到美洲!

然后,他再次在“黑海”之后,写下“大船”这两个字,他已经决定将不奴族的手伸向西面,在黑海的东岸建立新的城市。

安全?

他写下“罗马,帕提亚,贵霜,大汉”四个名字,大汉他可以和平共处,但其他三国都表现出了敌意。

他认真写下自己的底线,“高加索”三个字出现在沙滩上,只要他们不越过高加索,他不会掀起战争,甚至可以开启更多的贸易。

最后是“民族认同和凝聚力!”

这个问题,他思索了很久!

首先,他划掉的就是党派,党派轮换执政,各个城邦的投票制度,源于希腊。可希腊文明本身就是一直是分裂的,希腊人的内部战争,一直从未停歇。

为什么?因为政党要存在,那么天生就需要“切分”,比如我是“大汉党”,他是“阿兰党”,政党制度本身就是自私的,一个不自私,不能维护党派核心利益的组织,没有存在的必要!

一旦开启党派,开启投票,那么几代人以后,这个国家必然走向分裂,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然后就是内战,然后就是永久的分裂。

这就是罗马文明走向末路的原因,他们的文化,无论希腊还是罗马,他们太过强调自我,从未真正聚合欧洲的民族和力量。

袁华,在沙地上写下“大一统”,他反复在看,他觉得“大一统”,统治的人心,是认同,而不是土地。

他始终记得,第一次吃饺子时的场景,所有人不分民族,不分你我,都能在其中获得认同和快乐。

至从,他开始明白后世为什么高考要给少数民族让分,就算少数民族的孩子学习成绩差一点,也可以读更好的大学。这是帮助,这是加强民族认同,这是心里有其他民族。

就像什么?像一个真正的家庭,一个孩子天生弱一点,家里都会伸手照顾这个孩子,而不是强壮的孩子殴打和辱骂他,这样会带来家庭的分裂。

他不知道,不奴族能存在多久?或许,有一天历史会带走这个民族,可只要他在一天,不奴族之中就不能有歧视!每一个加入不奴的人,都要有基本的权力,包括粮食,包括教育,包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然后,他再次写下“大匠师”三个字,他开始认真思索,这种制度的出路在哪里?

目前而言,大匠师更多的是技术人才,人们天生在这种制度下选出的大匠师都倾向于技术人才。

这些人,都有一种实干精神,而不奴族的分工协作让这群人拥有产业链的概念。

这些大匠师的产品,又通过贸易,和这个世界紧密相连,他们至少知道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

这群人可能对于更宏大的主题,并不关心,但至少这群人都必须生活和工作在人群中,知道人民的苦与乐。

他写下了一条规定:“大匠师日常工作不离开基层,只是每月例会,讨论和决定国家大事。”

而真正管理不奴族的是大匠师选出的“匠师官”,就像刘玉她们。大匠师会议,将每年“问政”政府,而且这种“问政”将在是公开的,并由史官做全程记录,这就是不奴族的历史。

袁华写下“广场问政”四个字和“不奴历史”四个字。

他再次写下“六年轮值”,六年到底够不够推动一个长期政策的执行?六年到底是不是一个合适的时间长短?下一个六年会不会是上一个六年的延续?还是否定?

面对,浩瀚的大湖,他一个冬天都在思考。

老阿拉什和乞力回来时,整个营地都一片欢腾,他却一人独坐在帐篷里,陷入沉思之中。

老阿拉什过来,问他:“在干嘛?”

袁华微笑的说:“回来了?我在思考不奴族的未来,我想让这个民族能走的更稳和更远些。”

老阿拉什笑了,老东西挤进袁华的帐篷,将手伸出帐篷烤着火,说道:“你想让它走多远?”

袁华想了想,说道:“至少千年!”

老家伙的手,有点颤抖,他反问:“真能走这么远?”

袁华从屁股下面抽了一根干柴,轻轻的架在火堆上,说道:“我尽力。”

阿拉什搓了搓手,说道:“大月氏的五族,也就两百年,大汉又能存在多少年?”

袁华不说话,他只是盯着火堆。

乞力和古尔丽走过来,古塔和袁怡跟在他们屁股后面,居然搬来两个小帐篷。

看到他们走来,袁华让他们坐到火堆前,才淡淡的说道:“我们是一群离乱中走到一起的人,我不想再看到离乱,不奴族是一个家,我想要这个家完成两件事。”

众人不说话,只是烤着火,眼睛都看着他。

袁华开口说道:“第一,要和大汉融合,睁开眼看这个世界,大汉至少不是奴隶文明,他们的制度已经比周边文明领先数百年,我们不奴族永远也不会有奴隶,就目前而言,大汉和我们双方的文化最为相近,也能够相融。第二,不奴族又要引领大汉,我们要是大汉另外一个分支,要用一部分大汉的文化,也要在这个文化的根茎上开出更美的花朵。”

他指了指冰雪覆盖的大湖岸边,说道:“就如同春天来了,这片湖滩会开出各种颜色的花朵,我们要有自己的色彩。”

他慢慢向所有人讲解,自己这段时间的思考和所得,古塔拿来纸笔记录,袁怡在旁边为古塔磨墨,其他人不时在提问。

雪花,从苍穹落下,扑向大地的怀抱。

当袁华展开心胸时,所有人也敞开心胸,因为袁华的一句话打动了所有人。

“人这一生,能吃多少?人死了,需要多大的土地用来埋葬?谁还会记得我们?后人,只有通过那些文字写下的东西。我希望不奴族有两个东西永世不可更改,一为大匠师的地位;二就是史官的地位!前一批人老老实实做事,后一批人老老实实记录,就像老阿拉什曾经教过我的,勤恳的牧羊人,总会有更多的收获。要是有一天,我死了,老阿拉什死了;乞力和古尔丽,你们要坚持这两个原则;若是你们死了,古塔和袁怡要接过这个责任。只要这个民族是老老实实的,这个民族就不会灭亡!”

老阿拉什让乞力叫来所有的千夫长和白马少年,把袁华说的话,让他们记下,然后给所有不奴族战士传达。

从此,不奴族里开始流传一句话,“不奴人,与匠师和史官同存!”

刘玉,听到这句话时,泪流满面。她记得上一任女官,死前曾握着她的手说道:“孩子,请你接下我的责任!解忧公主说,有历史的部落,将会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