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啦

字:
关灯 护眼
中文啦 > 烈火南明二十年 > 第494章 围追堵截上

第494章 围追堵截上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烈火南明二十年!

阿木有些不解地问道:“大帅,如何切断多尔衮的退路,或者说,多尔衮最终会退向何处我们并不知晓,又去哪里截断他们的退路呢?还有,我们的军队目前还在广州境内,就算是连续强行军,恐怕我们现在也很难追上多尔衮的军队了。”

阿木这话说得倒是比较客观,实际上,兴华军的行军模式一般分为三种,按照后世的标准,高衡划分为常行军、急行军和强行军。三种行军方式依次加强,比如常行军,通常是一天行军八十里到百里,这是正常速度,士兵们用六个时辰行军,剩下时间休整。也就是说,按照后世时间换算,一个小时的时速超过五公里。

兴华军虽然步兵占绝大多数,但是在桂林战役之中,兴华军依靠马车驴车等畜力进行机动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这一次长途行军,高衡更是要采用这种方法。好在沿途都有补给点,在到达南京的路上,至少有壕镜和台岛两个中转站,可以进行补给。

为了这次行动,马士加路也和郑成功也算是把压箱底的物资全部都给拿出来了,这次乃是国战,高衡不留余力,其他各方自然也不可能留余力,所有人都是全力以赴,力争打好这一仗。不管是郑成功还是马士加路也,都明白一点,如果建虏再次遭到如同桂林战役一般的重创,那么几乎可以宣判建虏死刑了。

所以,兴华军马不停蹄,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南京。阿木知道,如果是按照急行军的标准,那么兴华军每天至少要走一百五十里,当然,这是在畜力加持的情况下,如果光靠人的双腿走路,一天走一百五十里不是不行,但到了地方,人基本上也累垮了。

不过兴华军走的是官道大路,相比于山路来说,道路条件要好很多。人类历史上山地行军的巅峰就是我军创造的十四小时山地强行军一百四十五华里的逆天战绩,当然,那是轻步兵纯粹用双腿翻山越岭,跟这种官道上的行军又有不同。

按照兴华军的分类,如果是强行军标准,那一天至少要走二百里,但这种方式只能用在异常紧急的情况下,人类和畜力的体能是有极限的,如果一天这样狂奔二百里,基本上也就累瘫了,所以这种方式高衡不能使用。

如果从地图上看,就会发现,要是想从广州出发到达南京,光是在后世道路条件很好的情况下,大概都需要一千五百公里路程,也就是三千里。如果放在这个时候,四五千里只是等闲。按照一天一百里的常行军速度,哪怕是中途不进行休整,那也需要四五十天的时间才能到南京,就算是高衡有意识加快,也绝不会低于一个月。

本来,兴华军和清军之间大约就有一个福建的距离差距,就算是开足马力猛追,恐怕也很难追上他们,只能另辟蹊径。

正和阿木说着话,后面几个步兵军的将领可就陆续赶过来了。高衡将手中的信件交给众人传看,大家看完之后异口同声道:“大帅,多尔衮这恐怕是想溜啊。”

高衡不置可否道:“本帅以为,他倒不一定是想跑,只是想集结兵力,以逸待劳,在我们长途跋涉之后给我们致命一击。”

景冲问道:“大帅以为,多尔衮会怎么干?”

高衡道:“如果是你,会在南京城下决战吗?”

景冲想了想道:“说实话,末将不会。”

“说说看你的理由。”

“我军有水师优势,如果在南京决战,岂不是重复郑成功攻打南京的一幕,可惜我们不是郑家军,清军的火炮对我们来说形同虚设,桂林之战,我们已经暴露实力,相信多尔衮不会这么傻。一旦长江被封锁,他们想走也走不了了。”景冲道。

“不错,本帅也是这么想的,多尔衮急着调动江南留守兵力,那么战场一定不会在长江以南,我看,他已经做好了在江北决战的打算。”高衡翻身下马,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简易的地图道。

“你们看,这里是长江,这是南京,如果我所料不错,当初跟郑成功南京一战所架设的浮桥他们应该还没有拆除,那么清军完全可以利用浮桥先行过江,随即拆毁浮桥。阻断南北两岸的联系,紧接着继续往北退,退到南直隶的北部,背靠山东,跟我们决战。”高衡道。

他顿了顿道:“我是南直隶人士,对于南直隶的情况较为熟悉,凤阳府一带乃是平原,非常有利于作战。”高衡这话倒是没毛病,穿越之后的这个高衡,就是出身南直隶,他是跟范玉一起从南直隶逃难到广西的。就算不是出身南直隶,高衡后世也不是没去过安徽,从芜湖长江大桥过江之后,就是巢湖,不过在高衡穿越过来的年代,巢湖市已经被三家瓜分。

从巢湖继续北上就是合肥,过了合肥就进入了皖北,包括宿州、蚌埠、阜阳、淮北一直到江苏北部的徐州,都是皖北大平原,历史上著名的淮海战役就发生在这里,运输大队长那边称作徐蚌会战,正是因为这里地形平坦,方便交战双方拉开架势,也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高衡画了一个圈道:“这里就是淮河以北的大平原,如果多尔衮在此布阵,对我们来说也是阳谋,我军只有两个选择,过江或者不过江,不过江,我们依靠水师全盘接收江南土地,经历十年或者二十年、三十年的消化,集聚足够的力量之后可以全面北伐,但这就意味着,江北的千万百姓要继续生活在清廷的恐怖统治之下。而且清廷也会利用这个时间整合北方,到时候南北混战,也许我们能赢,可时间太漫长了。”

宋志点头道:“末将明白大帅的意思了,不打,就失去了一鼓作气攻灭清军的机会。打,就会失去水师优势,变成纯陆地作战,大平原作战,可不一定再有桂林那种地形,双方当面锣对面鼓拼消耗,恐怕就算是胜,我们也要付出巨大代价,一旦我们两败俱伤,就有可能群雄并起,那大好局面反而被破坏了。”

高衡道:“不错,正是这个道理,多尔衮这一招很高明,所以我们一定要破了他的招数,拦住他们。”

宋志挠挠头道:“可是我们如何拦住他们呢?总不能让骑兵插上翅膀飞过去吧。”

高衡斩钉截铁道:“水师!水师即刻分兵一半,前方在闽浙沿海的分队立刻就地卸货,然后从吴淞口进入长江航道。清军人马行军需要休息,水师的船不用,让他们不惜一切代价驶入长江。”

阿木道:“可是大帅,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不一定来得及啊。”

一边的宋志道:“不对,不对。”

“嗯?老宋,你这话什么意思。”阿木问道。

宋志脑海中一边回想着大明全图,一边对阿木道:“你小子,平时肯定没研究地图,南京附近的地形我研究过,舰队进入长江,不是用来封锁南京的,而是去淮河,在淮河拦住他们!”

“聪明!”高衡竖起大拇指道。

阿木一脸懵,追问道:“我怎么听不明白呢?淮河?不是说的长江吗?”阿木毕竟是彝人,西南地区他熟悉,可南直隶他也没去过,并且对那边一点不了解,所以听到这些大江大河,有些绕脑子。

宋志道:“京杭大运河!古有邗沟,位于扬州,是连接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现在有大运河将长江和淮河连接起来,我们的舰队可以通过运河直达淮河流域,然后在凤阳府城一带直接截断堵住对方的兵马,想要过淮河,他们肯定又要架设浮桥,我们只要阻止他们架设浮桥,他们就过不去,如果选择绕路,那就要东西向行动,绕过东西流向的淮河,那我们的主力就能追上他们了,也就是说,只要舰队抵达淮河,他们就跑不了。”

高衡道:“正是此理,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狭小地带决战,我军水师加上郑成功和马士加路也的舰队,一分为二,主力在淮河,另一支舰队在长江,南北夹击清军,确保清军无法走脱,然后陆军前压,让其背水一战。”

“高啊!”阿木赞叹道,不过随即他又挠头道:“可是现在,还来得及吗?我是说,我们有把握在建虏强渡淮河之前拦住他们吗?”

高衡道:“不试试怎么知道,立刻发令,水师全力以赴,拦截敌军,陆军加快速度,沿途接受补给,另外发信给郑成功,让台岛的舰队和兴华军前锋一起行动,务必封锁淮河。多尔衮如此多的人马,想要渡江,必然经过中都留守司,我们就在这一段江面上截住他们。”

这倒不是瞎说,这么多人马渡江,要不就是用船,要不就是架设浮桥,无论选择哪个方式,肯定是从大城市入手比较简单。凤阳府可是朱元璋的老家,是大明的中都留守司,这里的条件最为便利,而且他们还能征发民夫为大军服务。

当日多尔衮大军南下南京,那时候只有区区八万人马,通过浮桥没什么毛病。可是现在,足足六十万大军,还有大量的步兵辎重,这渡江的速度可就慢了很多了。这些都是对兴华军有利的因素,现在要看的就是兴华军水师能不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了。

多日后,南京城下。昨日,多尔衮带着一干人等总算是从南昌辗转来到了南京城下,士兵们早已经是人困马乏,不过多尔衮本人倒是显得很精神。实际上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一支强大军队的领导者,精神头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比如后世,伟人在指挥大战役的时候,往往几天几夜不睡觉,只是不断抽烟,脑子中运筹帷幄。

反观运输大队长,到点就要睡觉,这一觉睡醒,自己的军队已经一溃千里了。所以两军对决,往往也是最高指挥官的体力对决,谁先熬不住,谁就输了。

多尔衮知道兴华军就在后面,虽然不知道具体位置,但是以他对高衡的了解,高衡绝对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两军最后的决战即将到来,但绝不是在南京城下。

清晨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了长江的江面上。六七月份,正是夏季。不过清晨的江边还是稍显一丝凉意,咔嚓咔嚓的脚步声从不远处传来,这是军队在渡过江面的浮桥发出的声音,清军各方部队还在朝南京汇集,不过多尔衮显然是不想再等了。当日南京战役清军架设的浮桥尚未拆除,可以利用起来。除此之外,多尔衮还授意多铎和阿济格再架设两座浮桥,毕竟是六十万大军,一座浮桥显然是不够用的。

军队的最前方是北洋新军,看起来是前锋,但是在兴华军的视角中,清军此刻处于转进状态,前锋的北洋新军实际上距离兴华军最远。多尔衮先让曹振彦渡江,也是宝贝他的北洋新军,总不能让北洋新军为其他部队殿后吧。

好在北洋新军军纪很好,军队渡江井井有条,让多尔衮甚为满意。多尔衮正在江边望着过江的军队出神,忽然感觉身上被人披上了一件薄衣,多尔衮一愣,随即回头一看,给他披上衣服的是多铎,多铎身后,站着洪承畴、曹振彦、阿济格等一大群满蒙汉军将。

多尔衮看了看众人,叹息一声道:“诸位,看来朕不得不离开南京,离开这个江南中心所在之地,你们以为我的内心必定悲伤不堪嘛?我内心实难以忍受的是我此去,恐怕以后再也没有回来的机会啊。”

多尔衮这可不是乱说,假如高衡真的划江而治,那恐怕南北对峙就形成了,以现在人的寿命,多尔衮恐怕是真的看不到重新占领南京的那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