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啦

字:
关灯 护眼
中文啦 > 1979:文豪,从知青回城开始 > 第十一章 文坛新风,吹散伤痕文学的烟云

第十一章 文坛新风,吹散伤痕文学的烟云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1979:文豪,从知青回城开始!

标题风格还挺特别,看起来不是最近流行的伤痕文学。

“老兄你自个看吧,我不透露剧情。”

王潮垠从旁边拽来一把椅子,眼中透着兴奋道,“我只能向你保证,这是一部令人过目难忘的作品。”

王朦“嗯”一声在椅子上坐下,拿起许跃新的稿子,翻开封面认真阅读。

王潮垠在一旁全程关注着王朦表情变化,希望能在老朋友身上得到共鸣。

只见王朦神情专注,目光全程集中在书稿上,随着翻页的进行,时不时微微颔首。

看到某些情节,比如梁三喜放弃休假、赵蒙生遭到痛骂写下请战血书时,他的眼神会停留片刻,像是在反复咀嚼。

王潮垠看到老朋友的神态,就知道他被这部作品吸引住了,于是露出会心的笑容。

“原来,梁三喜和赵蒙生,竟是同饮梁大娘乳汁长大的奶兄弟。”

看到尾声时,王朦像是在跟王潮垠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道。

他本以为,梁三喜、靳开来、小北jing等人的牺牲,已是全书的巅峰。

谁知晓,更加令人难以忘怀的部分,居然在后边。

作为一名40年代就参加革命的地下党员,王朦看到梁大娘来部队处理儿子后事,回忆抗战期间军民齐心杀敌的情节时,脑海里浮现的是当年自己受到群众掩护,躲开敌人搜查的情景。

小说写作手法异常高明,通过梁大娘这一人物,将40年后的今天和抗战时的峥嵘岁月串联在一起,中间贯穿着解放战争,建国后岁月发生的一系列大事。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精彩绝伦,感人肺腑的作品,是民族的史书。

其思想境界,内容深度,远非一般作品能够比拟。

王朦在阅读完毕后,思绪已经延伸到更为深远的地方。

王朦目前还挂着人民文学编委的头衔。而他的工作重心,已放到京城作协上,并在前不久被任命为协会副主席,只等走完程序公布消息。

有职务在身后,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了。王朦目前想的更多是文坛未来文风的走向,以及如何用优秀作品去引领出好良好风尚。

就目前而言,国内文学界还是伤痕文学的天下。而王朦已敏锐意识到,这一趋势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努力发掘出具有新风格,新思想的作品。

try{ggauto();} catch(ex){}

《高山下的花环》一文,完美契合王朦心目中理想作品的样子。

也许给文坛氛围带来新鲜空气的这股风,就要从《高山下的花环》刮起来。

“潮垠,这本书的作者叫什么名字。”

王朦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放下文稿问道。

“叫许跃新,人很年轻,家就在咱们京城。”

“怎么,你想来个以文会友,认识认识他?”

“是有这个意思。不过,也不只是以文会友。我认可你的判断,《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非同寻常的作品,刊登后势必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

“我想和你共同关注本文的社会影响,抓紧时机进行引导。至于引导方式,等后边再商量不迟。”

王朦语气不急不缓道,征求起王潮垠的意见,“你看如何?有这样一位文坛新秀刮起新风,总归是要予以重视的。”

“我同意你的意见。不过……你说许跃新是新作者?”

王潮垠吃了一惊道。他一直以为许跃新是文坛老将,才能写下如此成熟优秀的作品。

王朦点点头:“没错,他确实是初出茅庐。一开始我还不确定,后来你说他家在京城,我就可以断定了。”

“我在市作协工作,并未听说过有这么一号人物。”

京城作协负责全市文学界工作,只要是稍有名气的作者,无论是否加入协会,都在他们的关注名单中。

王朦说没见过许跃新的名字,那就说明他的确是初次崭露头角。

听到王朦如此肯定,王潮垠才逐渐说服自己,接受许跃新真是一名新作者的事实。

“春风吹过,竹笋破土,长势惊人。”

王潮垠一语双关,不无感慨道,“依我看,这根竹子未来直入云霄,也不是没有可能。”

“栽得千尺竹,方是满园春。”

王朦同样用双关语回应道,“我想快点知道,这位许跃新同志的手笔,又会激起怎样的千尺浪。”

华灯初上时分,两位老友步出朝内166号大院,路上仍在兴致盎然地探讨许跃新的作品。

……

数日后,新一期人民文学完成印刷发行,散发着新鲜油墨味的杂志被运往全国各大书店、邮局、报刊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