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李白离开人间,故地重游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大唐天将军!
诗人一直有记录自己诗歌的习惯。
对世人来说,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李白的许多诗篇为醉酒时所唱,也不去记录。
一觉醒来,再也无法想起。
有时候粗心大意,会把一些手稿弄丢。
甚至有的诗,李白已经不记得,由各地的友人、文人进行收集,传颂。
即便如此,也能从所剩篇幅中,证明其传奇色采的一生。
当李瑄再次看望李白的时候,李白吩咐李伯禽将其自己的手稿交给李瑄。
“我现在如汪洋大海上的一叶孤舟,要走到人看不见的地方了。这是李白留在人世上的证据,交由至尊了。只可惜李白的诗篇并未得完全,人生在世,又哪能十全十美呢?”
李白在病榻上,指着李伯禽手中的几卷书籍说道。
他感觉自己的灵魂,如风中之烛一样摇曳,若隐若现,随时都会熄灭。
能在临死之前,和他最神往的李瑄相见相饮,并用他最爱的剑,纵声起舞,他死而无憾。
李白和李瑄的感觉很奇妙,明明只见一面,却一直关注李瑄的消息。
或许是李瑄带来太多的惊奇。
生活在盛唐时期的李白,具有“欲济苍生应未晚”、“谈笑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他没有完成,而李瑄却完成了。
这个时光,给予李白太多憧憬。
早在去年的时候,李白就已经重病一场。
挺过来以后,他最想见到的,就是李瑄。
可他最终未能前往长安这个令他伤心的地方。
“太白不必多想,你的病情好好调理,会痊愈的。”
李瑄握住李白骨瘦如柴的手,向他安抚道。
不仅仅是现在李白重新整理的诗集,以后李瑄会在天下搜集其他关于李白的诗集。
尽可能完全地修订《李白诗集》,这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
只要华夏民族主导世界,李白之名,将如后世“莎士比亚”一样,人尽皆知。
“我不怕死……”
李白强笑一声,有气无力地说道,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
人迟早会有这一天,他接受这种宿命。
“如果有一日,太白重归太白星。你的妻子、伯禽,我会帮你照顾的。”
李瑄见李白放得开,也不再为其顾虑。
现在的李白生活贫苦,全靠县衙接济。
一代大文豪,不该是如此的结局。
当树立起版权意识,《李白诗集》可以短时间内使李白拥有大量的财富。
李伯禽还年轻,身为李白的儿子,颇有文识。
李瑄会让他门荫入仕,从尉丞开始。
能走到哪一步,全靠李伯禽的能力了。
“甚…好!”
李白含笑,再无牵挂。
旁边的宗氏,也已泪眼婆娑。
李白在五十岁之前,有过遗憾的爱情。有过失败的婚姻。
在知天命之年,遇见宗氏,给予李白人生中最后的安慰。
在很早很早之前,宗氏就听说过李白。
那纵情浪漫,直击少女的内心。
虽然相差三十岁,但宗氏对李白极为痴迷。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他们一起畅游梁园,看梁园之中的深红碧绿,姹紫嫣红。
他们一起到庐山,向李腾空寻仙问道。
他们一起泛舟,看长江滚滚奔流,一去不复返。
他们在宣城,在宣纸上一起执笔,吟诗作对。
又一起携手来到金陵,追求六朝历史的古迹,看南朝的曾经。
相约不足十年,李白与宗氏的生活异常充实。
李白也短暂焕发人生第二春。
现在宗氏看到满脸痛苦的李白,也心如刀绞。
只恨自己不能帮助李白承受。
尽管李白很乐观,坦然面对死亡,但宗氏却不忍这种诀别。
李白也觉得自己辜负了宗氏。
宗氏的大好年华,将青春浪费在他的身上。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这是后人依附于李白的伪作,但却能代表李白的心境。
早知是这种结局,他情愿当初没遇见宗氏。
在这个时代,风花雪月,也算小雅。
李白在漫游中,多次留恋在青楼酒肆,也算是多情之人。
可李白在这一刻,有着无尽的情绪。
这种情绪,也伴随着李白多年的壮志未酬。
他想再站起来,真正地为国效力。
哪怕是如王昌龄一样,当七八年县丞。
想着想着,李白躺在床上一字一句地吟唱《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用出最大力气,吐出最后一句诗。
他还是想当大鹏啊!
在精力最不振的时候,写出这首带有李白特色的《临终诗》。
一如他年轻的时候的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自比大鹏。
杜甫自比凤凰。
寓意截然不同的人生。身虽老,心如大鹏。
李瑄的心中咯噔一跳,这首诗还是出现了。
这个像是李白墓志铭一样的临终诗。
大鹏展翅奋飞而半空摧折。
不加任何修饰。
浩叹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怆,流露出对人生的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之情。
即便不愿意承认,李瑄也明白李白已经风烛残年,随时会熄灭。
侍从将李白的《临终诗》记录下来,李瑄俯身在李白耳边耳语一句以后,拍了拍李伯禽的肩膀,暂时离去。
临走前,李瑄吩咐御医尽全力调理李白的身体。
现在李白多说一句话,胸口就剧烈起伏,像是用了最大的力气。
他不再打扰李白,携带着李白的手稿离开庭院。
当天,李瑄就将李白手稿交给随行南巡的秘书省官吏,让他们开始编撰《李白诗集》,同时在《大唐月报》上发消息,搜集李白遗留在民间的诗集。
尽可能全的将《李白全集》保留下来。
乾元七载,二月十九日。
李瑄前往句容县巡视的时候,锦衣卫快马加鞭,从金陵城中传来消息。
李白疾病之中,偷偷饮酒一口,溘然长逝……
山川肃穆,天地同悲,草木摇晃。
春日不再明媚,冰冷的小雨降临……
每一寸空气中,仿佛都酝酿着悲怆,无尽的哀伤,将李瑄笼罩。
在这个时代,李白之死,只是一个大诗人去世。
在李瑄心中,李白却是华夏文化的一部分。
有李瑄帮助李白收集诗篇,他的诗歌将更加受人传颂。
李瑄结束对句容县的巡视后,立刻赶回金陵县。
金陵令王源心已经决定用县中财政,厚葬李白。
毕竟李白在金陵留下数以百计的诗篇。
在鼓励工商的时代,李白是金陵文人中最顶流的存在。
特别是在这两年,不少人因为李白到达金陵,使金陵更繁荣。
相比于李瑄的可望而不可即,李白距离一些文人雅士更近。
“节哀顺变!”
李瑄一身素服到达李白庭院中,向李白的妻子宗氏安慰道。
“太白荣幸,能得至尊祭奠。民妇拜谢至尊。”
宗氏含泪向李瑄拜谢。
即便是宰相,也不能让皇帝亲自祭奠。
但李瑄只是在祭奠一个友人。
宗氏是武周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但宗楚客在唐隆政变的时候,被李隆基宰了。
这注定了宗氏不可能富贵。
“令尊离世的时候,我在外,不能回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令尊有什么遗言吗?”
李瑄又向李白的唯一子嗣李伯禽询问。
“回至尊,家父并没有未了的心愿。只希望简葬在钟山之下,头枕青山而眠。”
李伯禽拱手向李瑄回答。
“那是钟灵毓秀之地,适合长眠。”
简单埋葬,也符合李白的性格。
李瑄遵从李白的遗愿,将李白墓选择在钟山下。
李伯禽会为李白守孝三年。
今后的宗氏,也会选择留在金陵,在这座李白最喜欢的城市中,思念李白。
李瑄亲自为李白撰写墓志铭,并将李白的《临终诗》刻在墓志铭尾。
于钟山沟谷中,选择埋葬之地。
有李瑄参加李白的葬礼,不少官吏都随应,整个金陵的文人,都向李白拜祭。
李白逝去,李瑄虽走出悲伤,但他迟迟未离开金陵城。
于三月十五日,李瑄正式下令,改丹扬郡为金陵郡。
改江宁县,为金陵郡的郡治。
江宁城,依旧称为金陵城。
改钟山脚下的一个乡为太白镇,以缅怀长眠于钟山的李白。
三月二十日,李瑄召集金陵郡的文人士子,与文人们讨论当今时政,让他们尽管直言当今政令的弊端。
朝廷会正视他们的建议。
这些文人起初还不敢直说,只是夸赞李瑄的英明神武。
直到看李瑄的宽厚,才大胆直言。
一些小问题,李瑄记在心中。
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文人们觉得自己前途渺茫,寒窗苦读,科举选士百里挑一,大多都没有出路。
在皓首穷经之中,无尽悲苦。
李瑄则建议这些对前途无法琢磨的文人,去学校、去当记者、去学医、从军当文书、去乡学教导孩童,现在乡学的待遇还不错,足以养家糊口。
另外就是参加其他一些如银行、印刷坊之类的工作;有条件的文人,还可以尝试经商。
不过李瑄也知道官位永远也不可能满足每一位文人。
当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李瑄已经决定继续扩大开科取士,让“举人”拥有成为官吏的资格。
使科举出现更多人才,以压缩门荫入仕的空间。
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一个科举制度的国家,门荫入仕当越少越好,直至消亡。
因为官宦子弟,在父辈耳濡目染下,本就更容易考上进士。
李瑄像是朋友间聊天一样,与文人们交谈。
最终,李瑄还写了一首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
同时,只要奋发进取,勇于攀登,即可成为新的贵族。
飞在梧桐树上的凤凰是尊贵。
但停在枯柴上的麻雀,就一定卑贱吗?
麻雀飞跃千山万水,终有停靠在梧桐树上的时候。
李瑄希望寒门出贵子的情况,蔚然成风。
文人士子被李瑄的诗句感染,他们立志要让曾经王公贵族的“堂前燕”,飞到自己的家中。
三月底,李瑄再次祭奠李白,让王源心多照顾李白的遗孀和儿子。
待李伯禽守孝期满,李瑄会召他入长安。
于次日,李瑄告别裴灵溪、姜月瑶等妻女,李瑄让她们乘龙舟,从大运河系统,返回长安。
因为李瑄接下来要转为陆路,继续南下。条件艰苦,跋涉劳累,不方便再带着裴灵溪等。
裴灵溪理解,叮嘱李瑄小心,她们在长安等待李瑄回来。
待裴灵溪、姜月瑶的船队离开后,李瑄在上千名天策卫和一众官吏的拥护下,骑马乘车,进入晋陵郡。
晋陵也是个超级大郡,繁荣程度甚至更胜金陵郡。
因为晋陵南部,紧邻太湖,是真正的鱼米之乡。
四月中旬,李瑄离开晋陵郡,到达吴郡。
李瑄在吴郡的郡治苏州城,观看吴绣的展览,那精美绝伦的刺绣,惟妙惟肖,叹为观止。
又到吴郡以北,检阅太湖军,并犒赏军队。
他特意沿着松江,到达尽头的海边。
这里是一个小渔村。
当前的大唐,内陆河运比海运强百倍。
这小渔村还需要一段时间才可能发展。
李瑄又到吴郡南部(今嘉兴),这里一马平川,土壤肥沃。他向吴郡太守说出一句夸张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他对环太湖的晋陵、吴郡、吴兴郡寄予厚望。
三郡人口加起来二百万人口,加上沃野千里的土地。
当水稻再进行改进后,绝对是粮仓之地。
五月下旬,李瑄离开吴郡。
从杭州湾旁进入钱塘省。
钱塘巡抚为韦陟,他作陪李瑄进行巡视。
到达钱塘,李瑄算故地重游。
平定海贼吴令光,就是在钱塘省。
李瑄先在余杭郡巡视,没发现大问题。
然后南下会稽郡。
于六月下旬,天气最闷热的时候,李瑄到达临海郡。
这里的父老乡亲,盼望李瑄二十年。
李瑄再次到达临海,感慨万千。
二十年前,受过李瑄恩惠的百姓,还有许多在世间。
得知李瑄到来后,他们热泪盈眶,携着家中最好的物品出来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