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啦

字:
关灯 护眼
中文啦 > 亮剑之我来送武器装备 > 开个单章介绍一下武器

开个单章介绍一下武器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亮剑之我来送武器装备!

感觉好多读者对我发的国产武器完全不了解,可能产生阅读障碍,简单做个介绍。

51式7.62毫米手枪

1951年,中国对苏联TT30/33式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枪进行了测绘,利用从苏联引进的机床和设备,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首先仿制成功1951年式7.62毫米手枪。

54式7.62毫米手枪

中国从苏联引进了有关产品的图纸及技术资料,并通过人员培训、聘请苏方专家、调整生产线等措施,开始了对新产品的试制工作,尤其对51式手枪在抗美援朝作战中暴露出的不足进行改进。

比如:改进握把形状,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军人的手形。到1954年,终于设计定型了国产1954年式7.62毫米手枪,随后该手枪便开始在部队中大量装备。

50式7.62毫米冲锋枪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军枪械系列除部分从苏联进口外,还开始自行仿制。1950年,苏联波波沙41式冲锋枪,生产出新中国第一种国产冲锋枪。命名为1950年式7.62毫米冲锋枪。

51式木柄手榴弹

从1951年开始,志愿军推出了第一款制式手榴弹,51式木柄手榴弹。51式没有任何新的设计,仅仅是进行了全国的统一化。

同以往的木柄手榴弹一样:手榴弹由装药弹体、引爆装置和木柄组成。弹体是铸铁,里面装有50克炸药。木柄就是一根掏空的木棍,下端是一个可以打开的安全盖。

从51式诞生以后,全国的木柄手榴弹都必须按照同一个规格制造,使用同样的材料。这就大大提高了手榴弹的质量和可靠性。

53式7.62毫米步骑枪

1953式7.62毫米步骑枪是仿制苏联1944年式骑枪,也就是莫辛-纳甘M1944卡宾枪,是我军装备的第一种制式步枪。并不是仿制的莫辛-纳甘M1891/30水连珠步枪。

53式步骑枪与M1944有所不同,53式的准星座比M1944的要宽,刺刀座也与M1944有所不同。该枪是枪机直动、回转闭锁的手动单发射击步枪。

53式7.62毫米轻机枪

53式轻机枪是中国仿制苏联的DPM轻机枪(苏联大盘鸡)。1953年2月开始试制,2个月后试制成功,当年9月生产定型,命名为1953年式7.62毫米轻机枪,大量装备部队,后被56式取代。

53式7.62毫米重机枪

53式重机枪是中国仿制前苏联SG43中型机枪而生产的重机枪,1953年生产定型,大量装备部队。这枪就是上甘岭电影里面的那挺带着防弹挡板和两个轮子的机枪。

56式半自动步枪

中国1956年式半自动步枪,即56式半自动步枪,是中国1956年仿制苏联SKS半自动步枪制造的武器。具有重量较轻、射击精度好、机构动作可靠等优点。它和56式轻机枪、56式自动步枪统称56式枪族。

56式自动步枪

56式自动步枪是仿制苏联AK-47自动步枪的产品,1956年生产定型,1963年改型56-1式,1980年改型56-2式,1991年改型QBZ56C式。

56式轻机枪

中国1956年式7.62毫米轻机枪是仿制苏联的RPD轻机枪,在50年代中期从苏联引进全套资料,以及工艺技术文件,是在全面引进的基础上进行仿制的。

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

54式高射机枪,仿制苏联德什卡机枪,1954年生产定型,大量装备部队。

56式14.5毫米四联高射机枪

56式14.5毫米四联高射机枪是仿制苏联ZPU-4高射机枪,1956年生产定型,曾大量装备部队。

58式14.5毫米双联高射机枪

58式14.5毫米双联高射机枪是仿制前苏联ZPU-2高射机枪,1958年生产定型,大量装备部队。

63式60毫米迫击炮

1960年307厂科研所等单位开始研制60毫米迫击炮,科研人员下连当兵,体验炮兵的艰辛,在参考了美制M2式和民31式两种60毫米迫击炮后,1962年2月第一门样炮试制成功。1964年3月,命名为63式60毫米迫击炮。

量产后装备部队。63式60毫米迫击炮继承了民31式短身管的特点,射程略近,但全炮重量轻,比较适合中国国情。

53式82毫米迫击炮

53式82毫米迫击炮是仿制的苏军PM-37式82毫米迫击炮,我国定名为1953年式82毫米迫击炮。

55式120毫米迫击炮

55式120毫米迫击炮是仿制的苏联PM-43式120毫米迫击炮,研制成功后,我国定名为1955年式120毫米迫击炮。

51式90毫米火箭筒

51式火箭筒,是中国根据美国M20式88.9毫米火箭筒仿制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1951年投产,当年生产4800多具,装备志愿军部队。

56式40毫米火箭筒

56式火箭筒,是中国在苏联RPG-2火箭筒的基础上仿制的一种步兵作战用火箭筒。

56式火箭筒与RPG-2火箭筒性能基本一致,都为40毫米口径,但厂家根据中国军队的使用环境在结构做了部分改进。56式火箭筒1956年定型装备部队。

69式40毫米火箭筒

1969年式40毫米火箭筒,配用85毫米超口径空心装药破甲弹,是中国60年代初期在苏制RPG-7型火箭筒基础上改进设计的。

1961年,RPG-7在竞争中战胜了RPG-4,大量生产列装苏军。到1966年为止,在苏军中全部取代了RPG-2。

74式火焰喷射器

国产74式火焰喷射器是我军自行研制装备的轻型喷火器,由油瓶组、输油管和喷火枪组成,全重20千克,全长850毫米,口径14.5毫米,配用3个燃料筒,最大射程40米~45米,后坐冲量约65千克,重装填时间为4分钟左右。

52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

52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是仿制美国的M18无后坐力炮,并做了一些小的改进。相比火箭筒,无坐力炮有着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就是射程远。相比火箭筒的一二百米的射程,需要靠近敌人工事发射。无坐力炮则普遍可以达到三百米以上射程,甚至更远,射手相对安全。

第二就是威力大,用途广。火箭弹筒主要用于反坦克,火箭弹采用聚能破甲原理,通过射流击穿钢板。对于非装甲目标,火箭筒的攻击效果很差,只能打击一些轻型野战工事。

无坐力炮不但可以对付坦克,还可以发射高爆榴弹,有效摧毁比较坚固的碉堡工事,甚至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功能更全面。

第三就是射击比较精确。无坐力炮是一门炮,炮弹出膛时速度很快,炮击精度比火箭弹要高得多。相反,火箭弹则是一枚火箭,飞行速度较慢,容易受到复杂天气尤其是大风影响,导致出现1米以上的偏差。

在一系列反坦克作战中,M18型无后坐力炮比巴祖卡火箭筒要好用。这是因为M18型无后坐力炮的破甲能力虽然较弱,但射程却远。

志愿军使用巴祖卡火箭筒或者自研的51式火箭筒,都要在100米内发射。这么近的距离反坦克,火箭筒手是非常危险的,即便击毁坦克也未必能够活下来。

M18型无后坐力炮则有300米射程,可以在较为安全的地方开炮,尤其可以安置在防御阵地中使用,不会过于近在咫尺。

除了打坦克以外,M18型无后坐力炮最大的优点,在于摧毁敌人工事。实战中,志愿军都发现M18型无后坐力炮打碉堡非常好用。这种2.5公斤的炮弹,一炮就可以摧毁敌人钢筋水泥的碉堡,干掉土木结构野战碉堡更是不在话下。

而且火炮的炮击精度非常高,只要进入300米有效射程,优秀炮手可以做到一炮一个。尤其是M18型无后坐力炮分解后的炮身和脚架都有20公斤重量,还是可以由强壮士兵背负冲锋,步兵能去的地方,M18型无后坐力炮都可以去。一线哪里需要直瞄炮火掩护,M18型无后坐力炮就可以立即开火。

try{ggauto();} catch(ex){}

由于M18型无后坐力炮很好用,志愿军官兵都希望能够大量仿制。于是就有了52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

56-2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

56-2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于1968年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该炮炮身由线膛身管、锥形扩大药室、调孔环、炮闩座、炮闩、击发机构组成,炮闩为断隔螺闭锁结构;炮架为可折叠三脚架,炮身和炮架可快速分解和结合,必要时可不用炮架,实施肩扛炮身射击。

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

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于1967年设计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该炮是一种连属火炮。

该炮炮身由滑膛身管、圆柱形扩大药室、炮尾、带左右喷孔炮闩、击发的机构等组成,炮闩为断隔螺闭锁结构;炮架为管腿三脚架,炮身和炮架可快速分解和结合,必要时可不用炮架,实施肩扛炮身射击;采用直瞄和间瞄光学瞄准镜,另配有微光瞄准镜。

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最大特点是重量轻,全重为30公斤,其中炮身减重到21.5公斤,这已经是划时代的突破了。

就士兵来说,40公斤的负重是根本承受不了的,美国精英特种兵进行负重训练也就30公斤,这被认为是人类体能极限。如果是21.5公斤,普通强壮的士兵还是可以负担的。

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大体达到了52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的重量,可以由步兵背负携带。

相比52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的威力则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使用破甲弹,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可以在380米距离射穿倾斜30度的180毫米装甲,是56式的几乎两倍。

新一代65-3式破甲弹,更是可以射穿65度倾斜装甲120毫米。

60年代,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可以击穿各国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

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还可以摧毁0.3米的钢筋混凝土墙壁,可以摧毁战场上绝大部分的敌人防御工事。

换句话说,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可以说是增强版的52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重量变轻了,威力变大了。

不过,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的直瞄炮击距离有所减少,是380米而不是56式75毫米的600米。

大体上,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同69式火箭筒(RPG-7)的距离相同。这个距离比较近,让炮兵使用时有一定的危险性,这是很大的缺点。

作为一种近距离直瞄支援火炮为例,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还是完全合格的。

相比69式火箭筒,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虽然重量较大,但精度高,战斗射程较远(火箭弹在较远距离发射精度会下降,实际射击距离在100多米),威力大,必要时候还可以发射榴弹间接炮击,进行炮火支援。

55式37毫米高射炮

55式37毫米高射炮于1955年定型,该炮是仿制于苏联的M1939式(61-K)37毫米高射炮的产品。

65式37毫米双管高射炮

65式37毫米双管高射炮是1965年设计定型并投入大批量生产的一种部队装备,该炮是在55式37毫米高射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用于取代55式37毫米高射炮。

59式57毫米高射炮

59式57毫米高射炮是苏联C-60式57毫米高射炮的仿制产品,1965年定型投入大批量生产。

72式85毫米高射炮

72式85毫米高射炮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高射炮,准备用于取代59式100毫米高射炮,1973年设计定型后投入小批量生产。

59式100毫米高射炮

中国59式100毫米高射炮,是苏联KC-19M2式100毫米高射炮的仿制改进产品。用于对付高度在12000米以下的空中目标,也可对地面和水上目标进行射击。

该高射炮试制工作始于1958年,同年制出样炮,1959年投入小批量生产。1963年进行靶场定型试验。1964年批准定型,称为1959年式100毫米高射炮。

56式85毫米加农炮

56式85毫米加农炮是前苏联D-44式85毫米加农炮的改进产品,1956年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主要用于反坦克。

59式130毫米加农炮

59式130毫米加农炮,是在1959年,兵器工业部127厂按照原苏联M-46加农炮进行仿制,仿制成功后命名为59式130毫米加农炮。

54式122毫米榴弹炮

54式122毫米榴弹炮是根据前苏联M-30式122毫米榴弹炮仿制而成,于1954年定型并装备部队。

66式152毫米加榴炮

66式牵引加榴炮是127厂于1966年研制的,仿制前苏联的D-20榴弹炮。该炮是我国第一种加榴炮,填补了我军炮兵装备的空白。

63式107毫米火箭炮

1958年,解放军开始研制130毫米多管火箭炮,研制工作由247厂负责。经过长达5年的艰苦研究和实验,该炮于1963年设计定型,命名为1963年式130毫米火箭炮。这种火箭炮性能比较优秀,大体相当于苏联同类火箭炮。

它装备在越野车底盘上,有19个发射管,全重4900千克,发射直径130毫米涡轮火箭炮,最大射程10千米。一个营12门火箭炮一次齐放,可在十几秒钟内发射288发火箭弹,形成大面积压制火力。它有很好的火力、不错的精度。

不过,1963年式130毫米火箭炮是传统的火箭炮,和喀秋莎一样,它是安装在卡车上的,这也就决定了它难以适应山地战。

在研制1963年式130毫米火箭炮的同时,科研人员还研制轻型山地火箭炮。847厂从1961年开始研制、在1963年设计定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1963年式107毫米轻型牵引式火箭炮。

中国的63式107毫米火箭炮看起来有些简陋。尽管其貌不扬,但在其服役期间的50多年中,却屡屡创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使用它的武装力量遍布世界各地。被称为火箭炮界的AK-47。

中国的63式107毫米火箭炮是一种高度人性化的精品火炮,各种参数经过了反复优化。首先,该炮火箭弹设计为18.8公斤,一个人正好扛一颗,在复杂地形长途行军也可以承受。

相比之下,俄罗斯著名的122毫米火箭弹重达45.8-66公斤,装填一枚往往需要三人;俄罗斯最轻的140毫米火箭弹重39.6公斤,根本无法单兵携行。

当然,国际上也有个别几种超轻型的火箭炮,比如比利时的70毫米火箭炮,意大利的51毫米火箭炮,但他们的弹头威力太小,同时这几种炮难以用人力搬运,所以适应性远不及107毫米火箭炮。

中国的63式107毫米火箭炮不仅总重量轻,还可以快速分解和结合,拆开后的单个部件重量不超过30公斤。

为满足人背的要求,分解部分在结构尺寸上具备如下特点:上不过颈(便于抬头),下不过臀(便于跨步),宽不过肩(便于通过),重心贴身(防止扭腰)。在这些方面,可以说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火箭炮都无法与之相比。

在阿富汗,当地武装早已把牵引式107毫米多管火箭炮装在各种车辆上,成为自行火箭炮。事实证明,该炮和多种车辆都能结合良好。显示了极好的适应性。它可能是世界上最适合游击战的和特种部队使用的重武器。

70式130毫米火箭炮

70式130毫米火箭炮属于地面火箭炮兵的近程野战火箭武器,用以歼灭10千米内目标,并能在多种条件下执行各种战斗任务,以猛烈的火力打击敌人,支援各兵种战术行动。

本炮采用63式履带装甲运兵车的底盘,该炮由19根定向管组成,共两排,上10下9。火箭发射管有液压升降装置,发射时升高500毫米,可两栖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