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泣血梧桐传!
虎牢码头
码头上,一群汉子正赶着独轮车将麻袋送到码头一侧,再将麻袋扛到一处垒叠起来。麻袋上均有红色“漕”字标记。几个管事模样的人正在检验核算麻袋数量,其中一人拿出锥刀刺向其中一袋,用手伸向破绽处,抓出一把黄澄澄的粟米,仔细用大拇指捻了捻,又把粟米放回袋里。旁边小厮立即上前将麻袋缝补好。
仓督询问道:“冯管事已验,无恙吧?”
冯管事将锥刀递给小厮,两手互拍了几下,拍掉手里的粟灰,点头回道:“无恙。那冯某就督促手下装船了。”
仓督拿过出仓簿,让冯管事确认后记录。
冯管事仔细看了出仓簿,拿出“齐”字号花印盖在上面,并签上自己的名号,押上自己的私印。
仓督收回出仓簿,满意地点头。
其后的仓漕拿出一份虎牢仓出具的单子交给冯管事,叮嘱道:“虽然冯管事详知流程,本漕还是要例行告知,凭此单才可入下一仓。还请冯管事验对单上粮种与数目是否对应。”
冯管事接过单子仔细核对一番,对二人行礼道:“属实。”
仓督说道:“那吾漕等告辞。祝冯管事顺风而行。”
“谢过二位大人!”冯管事连忙行礼,送出几步,“冯某还得管着入船的事,等回船之时,冯某请诸位吃酒。”
冯管事身后的小厮跑到船下,朝着船上大喊:“船头儿,接货了。”船上有船手应答。
小厮又向码头上的其他人吩咐道:“把货搬上去。少了一袋,你们都别想活!听明白了吗?”
码头上的汉子纷纷回应:“是。”
码头远处有个简陋的茶寮,就是一对老夫妻搭了个茅棚顶子,卖些加了盐的茶脚沫子。三个大汉身着脚夫短褐打扮,席地坐在茶寮外的树下,关注着码头上的一举一动。
“六哥,漕船得发了吧?”关十七问道。
“嗯”,关六嚼着嘴里的草,一边说道,“你速去遣鸽信。”
“好勒!”关十七站起身离去。
一旁的关十八坐到关六身边,也随手抜了根草,放进嘴里,一边问道:“六哥,你说把我们遣到这来,天天盯着漕船上货下货,有甚用啊?在洛都的东市码头上盯着不就行了。”
关六抬手拍了关十八的大脑门,拍得关十八抱头痛呼:“六哥,轻点!疼死俺了。”
关六嗤笑一声:“就你这怂样,还想和蛮子干?”
关十八一听,不乐意了,噌一下站起身:“和蛮子干,俺才不怕呢!”
关六急了,瞪着眼对他低吼:“坐下!你横啥?嫌弃自己不打眼吗?”
关十八左右打量了一下,又坐下去。
“俺说你小子,怎么不长脑子”,关六低声说道,“那洛都东市码头有甚看头!漕船来了,下了货,直接就进东阳门里的太仓了。二哥让俺们来这里,自然有二哥的道理。你小子学着点,免得以后和蛮子干起来,不会动脑子了。”
关十八委屈地说:“还不如拿刀和蛮子干呢?六哥,俺们还要在此地呆多久?”
“等!”关六一边看着码头,一边说道,“等二哥的消息。俺猜过几日,还会有漕转。俺们再盯上十几日。”
金华宫
宓氏正听着张允的说辞,一碗乳羹拿在手里,忘了喝下。
“你说关家女有几分聪慧……”,宓氏蹙起秀眉,疑惑地看向张充,“为何有人评价其女短视短思?”
“这……”,张充也说不上来,只能回道,“寺人觉关家女是有些聪慧,能言善辩,不过她也不能拿大主意,还得由关家大主断事……或是平时有家奴指点,也是有可能的。寺人听说她手下能人颇多,管事关文辉八面玲珑、颇有手段。不少洛都商行的买卖都被抢走不少。恐怕都是这关文辉的手笔。她一女子,才几岁,难道能比金华宫的都厉害?”
宓氏放下手中的白瓷碗,手撑在额头上,思索了一会儿。她看向张充,问道:“她告诉你关家不允?”
张充也皱起眉头,禀告宓氏:“她说献媚之事,关家不可为。可之后又说,太后必会期愿所至,静待佳音……寺人也不知其意了。”
宓氏反复喃语道:“期愿所至,静待佳音……”
最近几日的洛都特别热闹,坊里人家都谈论着东海王。据说这位东海小王爷专门在洛都西城大市里寻了空位,搭了个台子。台下还派专人喊话,寻各样的把戏艺人,一旦被选中可进宫献寿太后,若能逗的太后一笑,可得赏银百两。财帛总是动人心。无数的人涌向大市,有正经献艺的,也有看热闹的,就连坊间长手的都拿偷摸做才艺表现了一番。台下时不时就爆出喝彩声、奚落声、大笑声。
东海小王爷每日都坐在台下正中位置,喝喝茶,看看台上献艺,别说多惬意了。
这日午时后,司马寰和司马宇大驾光临大市。司马恺让随从加了两座,三人一起看了起来。
司马寰看着台上一八九来岁的小儿来回翻着筋斗,不禁有些好笑,斜睨了司马恺一眼:“维德,你不会想让这些人去献艺吧?”
“怎么不行?”司马恺一边给小儿拍手鼓气,一边说道,“太后深处后宫,太过无趣。这些人能逗太后开怀,不也成全了吾之孝心。何况又不花费啥银钱,嘿嘿……”
司马宇一脸果然如此的表情,调笑地说道:“那倒是。赏百十个人,还不如一斗明珠之价。”
司马寰倒是一脸莫测地说:“太后曾言‘天下男子万万,数风流人物,唯赵清渠耳’。维德除非献上赵清渠,不然可博太后欢心?”
司马恺摆手回道:“吾等尽孝,是吾等之心。人献上,太后可喜,是太后的事。再说,那赵清渠也年老色衰了,若是所献之人里有比那赵清渠更年轻风流的,太后焉能不喜!”
说者无心,听着有意。过几日便听闻,越王派人在扬州各地寻文采诗情出众之人,要进宫为太后贺寿。
皇族、豪族之间历来爱斗富攀比,如此现眼之事,怎可落人于后,且各怀心思,只以孝之名。一时间,早已不为人知的宓氏成了脍炙人口之名人,其声望日益高涨。而皇族、豪族的举动也博得了百姓的注意,皆赞大孝同天。不少民间雅士文人纷纷下场,各抒情怀,赋诗作画,倒是传出不少当世佳作。
其中最为显眼的,便是关中势力,以安平王为首,其表现甚至远超先帝诸子,让人侧目。
梧桐听着暮雪口若悬河地描绘着诸人之举,嘴边笑意连连,心想:司马恺,诚不欺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