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啦

字:
关灯 护眼
中文啦 > 我与大宋的三百一十九年 > 第四章 太祖仙逝,晋王窃国

第四章 太祖仙逝,晋王窃国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我与大宋的三百一十九年!

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太祖召其弟晋王赵匡义入宫饮酒。酒过三巡,太祖乏累,晋王遣散众内侍,独自服侍太祖。众人借烛光,见晋王离席退避,又闻铁斧戳雪之声。次日清晨,太祖皇帝于宫内驾崩,死亡前只是和赵匡义独处,无人知晓死因。同年十月二十一日,赵匡义于太祖灵柩前宣布即位。

赵匡胤的死,可以说是毫无征兆。至于死因,官方记录也只是记载了赵匡胤何时死亡,至于怎么死的压根半个字都没有。那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为什么我说晋王是窃国大盗。首先按照正常思维来说,我是皇帝,我自然希望我的子孙后代继承我的位置。赵匡胤死于开宝九年,他膝下四子,长子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早夭,存活下来的有次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那么晋王即位之前,是否也存在赵匡胤的子孙年纪不足这种情况呢?就像柴荣死后,周恭帝年仅七岁就登上了皇位,事实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太祖死的时候,次子赵德昭已经二十五岁了,所以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

我们再来了解当时的情况,赵匡胤死了,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第一梯队就是赵德昭和赵德芳两兄弟了,其次才能排到赵匡义赵廷美两兄弟。宋后在得知太祖死讯后,遣内侍通知的是谁呢,是秦王赵德芳。赵德芳作为宋后的养子,继承赵匡胤的位置对这位年轻皇后自然是百利无一害。相反史籍记载,这位年轻的宋后本就与赵匡义不合,赵匡义上台后其下场也不难想象。但是这位内侍王继恩第一时间通知的是晋王,当宋后在宫内先看到赵匡义的那一刻,她就知道大局已定了。惊慌之中连称赵匡义为“官家”,熟悉宋史的看官应该知道,这是对皇帝的一种别称,并且央求赵匡义放过自己和秦王赵德芳。此时其实有一个很大的疑团,这位宋后虽年轻,但是也应该知道就算是继承大统赵德昭明显比赵德芳更加的有说服力。为何没有先通知身为京兆尹的赵德昭,又或者说她作为赵匡胤的枕边人,她知晓赵匡胤是想传位给四子赵德芳。当然史书上并无此方面的记载,只是个人的猜测。

我们再来看这位内侍王继恩是怎么回应的:“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大致意思就是赵匡胤本来就打算把这江山传给自己的兄弟赵匡义而非自己的儿子。那赵匡胤如果已经意图明显到内侍都知晓的话,宋后不至于会违背赵匡胤的意思召秦王入宫继承大统。我们再来看看这位晋王是怎么做的,司马光记载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后遣内侍王继恩召秦王入宫,王继恩转头就来了开封府。晋王亲信程德玄在门口等候多时,仿佛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出。晋王在得知消息后顾不上乘坐内侍准备的马车,雪地里一路跑到宫内,不待通报就直接进去寝宫,抢了登位的先机。

其实至此,事件的先后已经十分清晰了,尽管宋史里对于赵匡义即位的事情多有修饰,也掩盖不了窃国的事实。按照礼制,即位的君主是不会在同年就更改国号年的,太祖开宝九年仅剩两个月就结束了。赵匡义即位后立即就改国号为太平兴国,所以公

(本章未完,请翻页)

元967年既是开宝九年,也是太平兴国元年。为何这位宋太宗在明知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为,还坚持更改年号呢。是怕谁抢了他的江山吗?还是要为自己正名,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并且赵普也是多次反对立赵匡义为继承人,与卢多逊(赵匡义亲信)也是多有不合,太宗上台第一件事就罢免了赵普的宰相之职,任命卢多逊为太宗朝宰相。

但是咱们都知道,赵匡胤驾崩后赵普在太宗朝也是混的风生水起。那他在被免去宰相之职后,又是如何重新回到权力中枢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宋史上最大的皇室骗局“金匮之盟”,内容大致就是杜太后,也就是赵匡胤的老娘。在临终之前对赵匡胤说道我这一辈子见过的皇帝太多了,几乎都是短命皇帝。你可不能步了唐末五代十三帝的后尘,让年轻的大宋成为一个短命王朝。必须要确立一个年长的继承者,避免黄袍加身的戏码发生在老赵家身上,要求赵匡胤传弟不传子。咋一听很合理对不对,但是其中的猫腻太多了。杜太后原定的想法就是为了大宋朝不至于那么短命,所以香孩儿你就把你弟弟立为皇储,哪怕真有什么不测,咱老赵家始终都是皇室。

赵匡胤确实也是这么做的,杜太后逝世之后。赵匡义就被封为开封府尹,同平章事。后又加封为晋王,位列宰相之上,标准的皇储待遇。那为什么我又要说“金匮之盟”是一场政治骗局呢,问题就出在赵普,杜太后给赵匡胤吩咐此事时,赵普是在场的,按照他自己后来的说法,他赵普是作为记录者,并且在结尾处标上了“臣普记”三个大字,将此内容藏于金匮,命人保存了起来。

如果太宗即位时,赵普拿出此物,赵匡义就不可能会在意舆论。事实摆在这里,俺大哥实打实的就是要传位给我,所以你们这些史官不要不识好歹了。但是赵普在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才将这份文件公之于众。赵普作为跟随太祖赵匡胤创业的人,对赵宋王朝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独特的政治嗅觉,是其能在官场上活跃如此之久的主要原因。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朝中有传闻时任宰相的卢多逊与赵廷美图谋不轨,意图谋取政权。此时赵廷美是什么身份呢,开封府尹。是不是很熟悉的感觉,就是赵匡义上台前的位置,并且赵匡义称赵德昭和赵德芳为皇子。那好么,现在赵廷美作为名义上的皇储,他和宰相卢多逊密谋夺取政权的事情又是从哪里传出来的呢。到这里自然不难看出,就是赵普和宋太宗的杰作了。金匮之盟的内容大致上就是赵匡胤传赵匡义,赵匡义再传赵廷美,最后赵廷美传赵德昭。以此三传,既保证了大宋开国不会出现幼主的情况,最后又把皇位传回了太祖一脉。

但是换位思考,谁不想自己的子孙一直做皇帝呢。所以金匮之盟的三传约定到赵匡义这里注定是传不下去的。赵普在得知赵廷美之事后,在朝会上向赵匡义毛遂自荐:“愿备中枢,以察奸变”。这是什么行为啊,赵普在伸手向宋太宗要官。果不其然,几日后赵普就被升为司徒兼侍中。此时的赵普早已不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

权力中枢,更何况与太宗积怨已久,开口要官的底气在哪里。毫无疑问,就是那份金匮之盟了。

赵匡义曾隐晦的向赵普询问皇位应如何传承?要不说咱这位赵大神能做大官呢,他是这么回答的:“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其实我一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对赵普此人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官场就是这样,容不得半点马虎。太宗在听到此回答后,大喜,次日便任命赵普为宰相。赵普得以重新回归权力中枢。赵普回来了,最慌的是谁,自然是卢多逊了,他第一次觉得自己有点看不明白赵匡义了,说好的我才是小宝贝呢。

半年后,卢多逊和赵廷美一案爆发了,种种证据都指向了谋反,这里只能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不久后,两人相继死于被贬之地。赵普公布的金匮之盟内容是赵匡胤传位给赵匡义,一传就完事了。下面至于皇位给谁,就看赵匡义的意思了。正史记载的就是我上文提及的三传制,最后皇位还是要回到太祖一脉这里的。但是太宗之后的七代北宋皇帝都是赵匡义一脉,窃国之举,是再多的修饰也掩盖不了的。赵匡义即位后,赵德昭和赵德芳也是一个自杀,一个猝死。自此能继承大统的就只剩下,太宗一脉的子弟了,生在皇家,兄弟亲情真的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参加省试的举子达一万七千余人,规模当真是空前绝后。开封府内聚集了众多前来参加省试的举子,城外一户农家内,几名借宿的学子正在讨论着今年的考题。一位年近五十的老书生在其中颇为瞩目,老者抚着胡须向身边的几位年轻学子传授自己数次省试的经验。还有开封城内的花魁娘子们,模样是多么的水嫩。角落里,一位青年书生闻言后也是淡然一笑,心里暗道了声老不修。

几人都是今年进京参加礼部试的考生,都是第一次来这开封府。唯独老者是这开封府的常客,名万子崖字元意,是梓州铜山县人士,据说与今科主考官苏易简苏学士乃是同乡。老者自称是苏学士旧友,所以今科必定鱼跃龙门。同行的几人纷纷笑称道:“万兄你有此等关系,届时金榜题名莫要忘记我等啊。”

老者看向角落里的青年,只是自顾自的看书,从结伴同行起,这位小友就不曾和自己有过多交流。今天自己传授些省试经验,此人也是不曾言语,开口道:“小友,你我结伴同行多日,何故都不与我等交流,莫非是瞧不上我等。”青年一听这话,自己再不讲两句,今晚这些人恐怕不会让自己安稳的留宿了。

缓缓起身,将书本收入携带的行李之中,向众人做了个揖。露出一抹笑容淡淡开口道:“我没有轻视诸位的意思,只是省试在即,小生才疏学浅,比不得诸位大才。临行前家中父母多有期望,想着多读些圣贤书,这几日怠慢之处还请诸位见谅。”众人听闻后很是受用,老者当即就又传授了些开封城内鲜为人知的寻欢小巷,听的诸学子面红耳赤,仿佛已经忘记来开封城的目的了。现在陆重元也算是明白这老者为什么总是屡试不第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