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官途 第78节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科举官途!
林清看了一眼桌上堆了高高书案的隔壁,想了想还是上前请教道:“这位大人,我是新来的修撰官林清,请问我该如何开始?”
刚刚崔岩是笼统地介绍了一下林清的基本工作,但是也没有什么细则,如今他这边什么都空空如也,只有一张长桌,一套笔墨纸砚,环顾四周也没有看到所谓的史书,确实不知道该如何开始。
隔壁桌那人之前头一直埋在成堆的书籍中,此刻听到林清的询问,才从书籍中抬起头来。只见此人虽为翰林官,却有些不修边幅,头发也没束好,官服领口也有些污渍,年纪三十岁左右,但是脸色惨白、双目无声,木木地看了林清一眼,才似乎回过神来:“出门右拐,去藏书阁,找阁主要修史材料。”
说完后又看了一眼林清,嘴巴里小声嘟囔着:“新来的修撰?这么年轻就中状元了?”然后低下头去,又继续翻出一本史籍开始校对。
林清也是被那人惨白无神的面容有些惊住——不是说入翰林的都是褚相吗?这人看着怎么也无法和清贵的翰林搭边啊?倒是和现代那些长期死宅在家的宅男有些相似。
只是疑惑归疑惑,林清还是起身去了藏书阁找到阁主,领取了修史的材料。
当林清捧着半人高的资料回到办公位时,简直是想长长的叹一口气了:这么多的材料,没有十天半个月,休想看完!
所谓修史就是要修整完善史书和史籍有关的资料,如今他们所有人在修的是上一任圣仁皇帝要求翰林院修撰的《大明史册》,只是后来圣仁皇帝突然驾崩,事情就一直耽搁了下来。一直到前几年,高首辅再提此事,才又继续修了起来。
如今已经修缮了一万多卷,说是大明史册,其实就是将之前的朝代各方面的历史、文学、医药、天文、地理各个方面的资料进行整合完善。这样的工作确实非常繁复,但是对后世的意义是巨大的,它是一套类似百科全书般的存在的典籍,对以后的人进行各个朝代的分析都有着历史考据的作用。
这样一项工作若是完成,是要被留名青史的,而当时的圣仁皇帝就是有这样的打算才启用了两千多人进行修撰工作,可惜后来因为皇位更迭而停滞了。永康帝登基后,对这项工作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之前一直是翰林院里的小猫三两只在继续修缮,等职位调动后就也弃之脑后。一直到三年前高首辅上了一道奏则,才又大张旗鼓地开始修史。
说来也是永康帝自觉登基多年,扪心自问却没有丝毫实质性的建树,如今高首辅旧事重提,一下子让永康帝觉得若是能将此套史籍完善,那么就算百年后地下见到圣仁皇帝,也算是无愧了。所以因着这事儿,高首辅还重又得到了永康帝的看重,才稳住了被黄次辅一再打压的局面。
只是永康帝嘴里说着答应,心思却没有放到这里,户部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拨款,和圣仁皇帝当时启用两千多人的工作进度是无法同日而语的,也就是整个翰林院的三四十号人在整理。而翰林院原本就是有修缮文史的职责,现在就是调动了整个部门的人去做而已。
所以修了三年了,工作进度才到一半,林清等新人进来,正好是被抓了壮丁。
既然作为新人,分到的类目也是前人不乐意修缮的部分。
林清分到的是“算”的类目,倒是没有像别人那般怨声载道,毕竟对于别人来说“算”是麻烦事,需要校对并且辨别真伪,比如说同时代两个理论相悖,也需要整理的人进行编写,还要找出相应的文献进行验证。这样的工作对于学文出身的翰林来讲都是避之不及的存在,除非是本身都算术感兴趣的翰林,其他人都是不乐意修缮的。
而林清原本前世就是数学系毕业,数学算法的真伪在他面前算是一览无余。
林清大略的翻阅了一下他前人留下来的资料,一共也就做了一十二卷,算是刚刚做了个开头,比起别人动则一两百卷来说,根本没有可比性。
别人都是先看一下之前的人修缮到了哪里,然后就继续往下修。而林清却是先将之前的资料花了三天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其他人见林清看着忙碌,实际却一个字的进度没有,纷纷暗地里摇头,以为又来了一个心思根本不在翰林院的状元。之前也有像林清这样的进士,入了翰林院根本看不上修史的工作,想着办法四处走动,过了一年半载就调离了翰林院。
坐在林清后面的编修史知行暗暗蹙眉,心里不由得嘀咕:“来了三天了,一个字都没写,等掌院月底巡查了,看你怎么办!”
只是这间房间里坐的,品阶最高的也就是从六品修撰了,虽然其他人比林清有资历,但是也没底气指着林清说什么。那些和林清一同入翰林院的,自己都还没个头脑,不停地在查资料和整理文献,更没有精力去关注林清了。
三日后林清终于开始动笔了,但是留心的人发现,林清写了很多,却没有正式的手稿交上去。别人每隔一天都有完成的手稿交给掌院学士,有些做的快的人,一个月就可以编纂整理完一卷。
虽然翰林院并没有硬性的规定一定要交多少卷,但是如果没有任何成果,自然要吃瓜落的,而林清这次交上去的,则是上一任留下来的资料,自己的手稿一份也无,让其他人更是抱着看好戏的心态想要看看这新来的状元修撰在整什么。
掌院学士朱炳文兼任户部侍郎,是朝廷中公认的内阁后备军,今年四十又五,平日里忙于户部的事情,很少过来翰林院巡查,但是每隔半月或者一月还是会到翰林院几次,看一下《大明史册》的修缮进度,提点一下众翰林官的工作情况。
朱炳文作为翰林院的一把手,自然是在翰林院中有着说一不二的地位,不说别的,光是如果皇上或者皇子想要哪位翰林官讲解经史,如果不是上面的人点名,这个权利全在朱炳文手中。众翰林官得罪了谁,也不敢得罪掌院学士。
而那些翰林院里的老人都知道朱炳文是一个做事非常严苛细致的人,如果你交上去的手稿被他看到有任何错漏,那么就等着这一个月的工作全部统统重新做!
就当别人等着看林清笑话的时候,朱炳文也翻到了林清交上了的资料,一开始翻阅的时候眉头大簇——这不是一开始就做好的“算”字篇的手稿吗?根本没有任何新东西添加进来啊?这个新科状元是怎么回事?不会如此不堪,连个最简单的校对摘录工作都不会吧?
可是当他翻到第二页开始,就知道自己完全是大错特错了!
此“算”学篇,需要从汉代开始一直整理摘抄好所有的算学理论、演变方式,如今刚刚编写到南北朝时期,只是每一页林清都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明了哪些理论有错漏,详见某某书籍第几卷,而《大明史册》并非只是一本简单的算学教学,林清还将错漏之处也誊抄了下来,下面还备注写了为何会出现这样理解的原因。
朱炳文并非精通算数之人,之前做摘录工作的人也只是照本宣科,将所有算术典籍上的文章、题目给摘抄了下来,他比对之后无错漏,也就算合格了。谁知道林清的工作竟然做到如此细致,朱炳文还特地动笔演算、找相关的书籍进行验证,发现林清所写的内容无一错漏。
等将十来卷前人的算学手稿全部看完之后,其中林清夹在里面的纸片竟然有一百多处,最后一页还询问掌院学士,是否要重新对前面的算学资料进行编改。
朱炳文万万没想到,不过是最小的一件事,也有人可以把事情做到极致!
第86章 第八十六章:生意
原本翰林院里的人还想要看林清的好戏, 但是发现林清交上了原稿,并没有受到掌院朱炳文大人的呵斥, 反而是其他几个新来的庶吉士, 因为所整理的部分有纰漏而被叫过去骂了一通。
虽然很多人心里都大惑不解,但是官场上总有很多说不得的事情,所以只是看待林清的目光更加探究了一些,也并没有人真的去找什么不痛快。
别人怎么想的,林清并没有理会, 既然他现在的工作就是修史, 自然就是认认真真的修史,第一步是将前人整理的东西全部梳理一遍,错漏的地方全部更正;接着就是继续按照朝代时间把“算”术部分的资料一一填补、整理完善。林清的工作进度也非常快,一个月就能整理好两卷, 按照这个速度下去, 不出一年就可以将“算”学部分的史料全部整理完毕, 而原本这个工作内容是计划两到三年完成的。
翰林院是一个可清闲可忙碌的部门,暂时安排给所有新晋翰林官的任务就这些, 草拟圣旨还根本轮不上新人插手, 给皇帝等人讲解经筵的又都要按资排辈,所以新入职的三个月林清每日的工作就是研读史料,摘抄誊录, 同时更多的时间花在了阅读历年的案卷、圣旨等材料上。
对林清来讲, 做做修史工作, 只不过是考验耐心和毅力的事情, 长时间去做这个事情,对他了解政务根本没有太多的帮助。只能说是自己可以将“算”的这门科目,做一个科学的总结,方便后人对中国数学史的了解,也希望能推广这些知识,造福后人而已。
故而很多人说翰林官清贵,不扯朝堂、不涉党争的翰林官,清贵是清贵了,但是也容易被人遗忘和边缘化。翰林官的月俸很低,就像林清作为从六品修撰,一个月的月俸才三十两银子。
这三十两银子,听着是还可以,可是生活在寸土寸金的京城,又想要在官员之间交往行走,三十两银子根本不顶事。就像林清那座一进的小宅子,都要五百两银子,更别提其他方面的吃穿住行了。所以大部分翰林官员只是当翰林院是个跳板,在任职的三年时间里积极寻找出路下家,最好的选择是可以入职文渊阁,跟着朝堂内阁大佬工作绝对是最好的差事;或者就是调动到六部轮值,以后也能混上一个侍郎的职位,运气好的还能做个尚书;实在没门路的,那么到时候下放地方,能在翰林院待过,就是下放地方也高人一等,基本上都会到那些比较富裕的地方任职。
当然,也有什么都不行动、甘愿固守清贫的,例如坐在林清隔壁的修撰贺卓凡,榜眼出身,在翰林院里修了六年的史册,从编修晋升到了修撰后,就纹丝不动。平日里吃穿用度也寒酸的很,但凡有什么聚会也从来不参加,有时候还要靠向同僚借款度日,一点都没有别人眼中的中进士、做大官、发大财的感觉。
三个月的时间,也够新晋的翰林官们摸清楚一些规则,之前大家还能定定心心修史,之后了解了情况后,大家人心也浮动了起来,慢慢地有些人抱成了小团体,寻找出路、请客送礼吃酒,都想着经营点关系人脉,到时候可以有个好去处。
林清这边却好像没有感受到翰林院里的气氛一样,继续每日里的工作,同时经常出没于藏书阁,取阅永康帝继位以来所颁发的所有圣旨、诏书,了解朝廷变动的情况。翰林院有点类似于皇帝的秘书机构,往往一道对外圣旨的颁发,都是由文采好的翰林进行纂写,并且会摘抄一份进行归档。一份圣旨或是诏书的颁发,很多时候都是整个文官集团和皇权协商整合的结果,是整个大明政治命令下达的体现。以前的林清根本无法接触到这些东西,但是如今却能以观摩圣旨书写的理由,毫无阻碍的去考据这些材料。
虽然如今并没有进入权利的核心,也没有任何的决策、建议权,但是林清认为想要做官,那就必须得了解清楚现在自己所处的位置,整个王朝的动向,当权者的政治主张和目的,未来发展的方向等等。这些东西,翰林院里没有人会教你,但是你却有机会去学习、翻阅这些资料,其实已经是难能可贵的经验了。从这点来讲,翰林院是褚相之所,并没有夸大其词。只不过这世上很多人都习惯于等着别人将事情放到他手上才会去做、或者就是太过急功近利,忍受不了眼前的清贫,才让翰林院里的低阶官员急着拿翰林院做跳板,赶紧走入实权部门。
所以,在外人看来,林清的生活规律极了。这几个月来,每天一大早当值,自己擦干净桌案,泡上一杯茶,然后一上午就开始整理誊抄资料,几乎都做到了手不释卷,一坐就是一上午;中午吃过午饭后就往藏书阁走,呆了一两个时辰回来后,又捧了一堆资料回来,下午继续书写;晚上若是轮到他当值,那么就来值个夜,看看自己桌案上的资料,若是没有当值,就回家休息,从不参与其他官员之间的人情走动。
这样的行为举止,就和那贺卓凡一模一样,甚至很多人都私下议论,觉得这新科状元是不是也会和贺卓凡一样,就喜欢天天修史、研读史料,以后也是要在翰林院冷板凳坐到死的主。有些庶吉士和沈牧涵聚会时,还会特意调笑几句,说林清就算得了状元也没用,这样的人也就是个书呆子。沈牧涵闻言也只是笑笑,不予置评。
林清正在适应他在翰林院做官的生活,林三牛和张氏两人也是在磕磕绊绊地适应着在京城的生活。
说实在的,这刚刚到了京城看到林清那一进的小院,林三牛和张氏还是有些惊讶的——万万没想到,五百两银子竟然在京城就买了这么小的一个宅子!但是当知道这周围的都是官宦人家,好些人家的官位都还比自家儿子高时,也就不觉得这房子小了,转而说话做事都有些小心翼翼的,生怕坠了林清的面子,给林清招惹麻烦。
前面一两个月还好,夫妻两个洗洗弄弄,归置整理了一番院子,嫌京城里的菜价贵,还在自家小院里下了一陇菜地,种了些当季的蔬菜。每天上街买买菜,晚上等林清回来一起吃个晚饭,对于几年不能和儿子处着的林三牛和张氏来讲,都是极为珍贵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