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建安三神医
中文啦 www.izhongwen.cc,最快更新三国:曹操请答题!!
【第三题:以下哪一本华佗著作在后世并未遗失?】
【a:中藏经、b:枕中灸刺经、c: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d:青囊书、e:华佗方】
第三题出来之后,华佗就没了那种淡然的表情。
他捂着胸口,有些痛心疾首的道:“此上之法都是我究其一生所著,没曾想,最后只有一本流传到了后世!”
如华佗这般神医所写的医文,每一本都是医术瑰宝。
曹操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说道:“先生可将医术存于皇宫之内,能保千年不失。”
“如只是在民间流传,若是让一个不识字的老农得了,准是丢进火炉中当了柴火。”
华佗点头,他本淡泊名利,不想和官家产生交集。
只想要当一个游方医者,四处治病救人。
所以他的著作都是传给弟子,或者给予有缘人。
他本认为以自己的名头,大家都会珍视他的书。
但得知自己所著医术失传大半后,他怎么可能淡定得下来?
“孔明也愿帮先生传教医术!”诸葛亮连道。
这样的医书不能被曹操一个人得了去。
华佗神情这才缓和了些,如果天下诸侯都能为他保管医术,那定然能够流传到后世了吧!
“此上五部,都是我倾尽心力所著。”
华佗缓缓开口。
“中藏经是我参考阴阳学说所写,其中记载着形色脉证相结合、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
"枕中灸刺经上记载着背脊上的三十四个穴位,治奇病的方法也记载在上面。"
“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为观脉之法,是我效仿扁鹊写的医术,其中有很多我自身独道的见解。”
“青囊书是我倾毕生经历所作,医术集大成者!”
“华佗方这名字应该是后世为我所取,其中是我写的一些治疗杂病的秘方,超过百种!”
就算是不懂医术,听到这些书也觉得是金钱难求的宝贝。
医者在汉代其实被称之为医工,天下百工之一。
医者地位的确偏低,但这其中并不包含如华佗这样的神医。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细究之下,三公之一的司马其实也就是个管马的。
《史记》中记载“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就说明了古代人还是比较敬重医者的。
毕竟天下谁能说自己不生病?
曹操不能,关羽不能!
“先生高才!”能名传千古之神医,能得到曹操这样的评价。
华佗看着答案,表情怔然,随后道:“虽然如此,但我也不知上面哪一部会流传于世。”
“这样一来,就只能随便选择一个答案了!”
华佗看了看,觉得还是选择d,因为这几本书中,他最珍视的就是青囊书。
若是他死了,应该也会将此书托付给别人,不让它失传。
“我选择d。”
【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a,中藏经】
中藏经流传两千载,有上卷二十九章,中卷二十章,下卷疗诸病药方六十道。
华佗叹口气。
其实哪本书失传他都觉得痛惜。
“若能再多几本流传,后世之人不知能借我医书救治多少人!”
随后他回头对曹操和诸葛亮作揖道:“两位大人能将我医书流传下去,是功在当下,也在千秋的大事。”
曹操回道:“先生治病救人,这才是功德无量。”
……
【第四题:华佗与哪两位医者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a:吴普、张机(仲景)】
【b:李当之、吴普】
【c:董奉、张机】
【d:杜度、卫汛】
【e:卫汛、董奉】
建安三神医?
“乱世人才辈出,没曾想不止有文若、奉孝这样的文才,也有如先生、仲景这样的医才。”
曹操将上面的名字暗暗记下,回去之后命人去招揽。
如果他能得天下神医,岂会天天忍受头痛?
华佗倒是没什么反应,建安三神医?一个称呼而已。
“这上面的人我大半都认识。”
“吴普和李当之乃我弟子。”华佗道。
李当之?
曹操想了想,半天才记起来,这李当之不就是他的军医吗?负责帮他熬药。
他倒是不知道李当之竟然是华佗的弟子。
只听华佗继续说道:“卫汛和杜度都是张机张仲景的弟子。”
“而最后一人董奉,我倒是不知晓。”
之前也说了,董奉还没出生,华佗肯定不认识的。
“吴普、李当之、卫汛、杜度都是有医才的人,他们医术应当不分强弱。”
华佗见过张仲景,也知道张仲景的弟子有几分实力。
其实这一点他谦虚了一些,他的弟子实力当然要比张仲景的弟子要强。
吴普和李当之都是天赋惊人之辈,已著得《吴普本草》、《李当之本草经》等书,就连他这个当老师的也褒赞有佳。
这些年吴普随他治病救人,医术超绝。
而李当之身处曹军中,这乱世,他救过的人也不少。
不过卫汛和杜度医术也都不差,比之皇宫中的“庸医”还是强上一些的。
“不过他们想要和张仲景相比,还是差了一些。”
四人想要成为神医,华佗觉得没什么可能,天资卓越的确重要,但神医需要开创一流派,他和张仲景的弟子都没有到达这个境界。
所以华佗就留意到了董奉这个人。
两次题目出现,上次关羽刮骨疗伤的题目中就已经将他拉到了和自己、张仲景以及扁鹊平起平坐的地位。
当然,其中之一的关平肯定是充数的。
这么说来,其实最有可能的是c。
华佗心中已然有数。
“我选择c,董奉张机!”
【回答正确】
虽然华佗答对了,不过这董奉是什么人,他仍然十分好奇。
其实董奉需要建安二十五年才出生,也就是曹操死的那一年。
董奉少年时就爱医术,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五株,轻病愈者栽杏一株就可以。
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
后世对医者品德最高的赞誉“杏林春暖”、“誉满杏林”就是源自于此。
……